水果为什么好吃?
“为什么水果这么好吃啊!” 这个问题我小时候也一直想不通,难道是上天造物的奇迹吗?后来学了化学知识后,才恍然大悟,原来水果如此之甜是有道理的——水果中富含的糖类,尤其是可溶性糖类物质。比如我们最熟悉的蔗糖、葡萄糖等等;还有不能被人体吸收的非糖物质——淀粉。这些都可以为味蕾提供优质的甜味来源。 但并非所有含有糖类的食品都那么美味,例如米饭。虽然米饭中含有大量的碳水化合物,但是吃起来口感却远没有水果那么甜蜜。这是因为食物的风味与糖类分子的结构密切相关。
单糖和双糖分子中的每个碳原子都有一个未成对的电子,十分活跃,容易与其他分子形成氢键,这也让它们具有了亲水性。而这种亲水性又让单糖和双糖具有了溶解在水中的特性。所以水果在成熟的过程中,体内的糖分会发生流动和分解,变成可以自由移动的单糖和双糖,释放到细胞外供人体利用。同时,细胞膜也可以选择透过一些大的糖类分子,让它可以顺利进入内腔,参与酶的反应。
然而,这并不是水果甜味的主要来源。有研究证明,水果中含有的三萜类化合物也是重要的风味物质,它对水果甜味的贡献可达40%,甚至更高[1]。 三萜类化合物的甜度远低于蔗糖或葡萄糖,但它带有明显的果腥味,属于苦味受体TAS2R的拮抗剂。它与TAS2R结合,阻断了味觉受体对苦信息的编码,从而减少了苦味对于吃食的欲望,让人更想吃水果。而蔗糖和葡萄糖则是通过经典的GI途径(血糖升高速度最快的一组)引起低血糖水平,继而刺激下丘脑的食欲中枢,增加饮食和摄取量,进而达到增重的目的。
除了直接给味蕾提供能量的三萜类化合物,水果中还含有一类能够增进情绪的氨基酸——γ-氨基丁酸(GABA)。它可以通过血脑屏障,直接刺激神经传导,产生舒缓的情绪,让人心情愉悦。水果中的色氨酸还能作为血清素的前体,在人体内合成5-羟色胺。5–羟色胺是一种强有力的中枢神经系统抑制剂,能明显减轻焦虑和精神抑郁,使人变得乐观、自信、兴奋。
吃水果不仅能让味蕾享受甜美的滋味,更能给人带来愉悦的心情。让你忍不住多吃几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