尾牙指什么生肖?
二月初二,民间称为“春耕节”、“农事节”、“劳动节日”等。 这一天的天气如何,直接关系到春季的收成,因此人们非常关注。古代中国南方地区,每年二月气温回升,雨水增多,万物萌发,正是耕作的大好时节,民间称之为“人勤春早”。此时如果恰逢阴云密布,寒风凄凄,农民就会认为今年的收成不好,于是纷纷准备祭祖,祈求上天赐福。
在北方大部分地区,立春后气温很快就可能回暖,雨雪稀少,但二月仍然可能是寒冬。古人很早就注意到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主要是“倒春寒”——立春以后,白昼一天比一天长,太阳开始向北移动,温度逐渐上升,但是地面温度却还没有升上来。这时候如果突然有冷空气入侵,就有可能导致剧烈降温和强烈雨雪,对刚刚复苏的庄稼造成破坏。
在大多数年份里,农历二月的头十天被称为“倒春寒,”最后一个十天则是“春末霜”或“春末冻”。唐代诗人杜甫在诗中写到“二月已破早春,万里寄来新福。”说的就是立春之后乍暖还寒的情况。 到了宋代,人们已经普遍意识到,所谓的“倒春寒”其实是古代气象学中的“倒春寒”事件——往往出现在农历二月前后,天气突然变冷,出现雨雪天气。宋人范成大的《春日田园杂兴》描绘了江南地区的春耕场景,其中第二首写道: “二月和风到碧虚,黄昏清雨散残云。牡丹破萼樱桃熟,未许飞花乱欲熏。” 这里的“二月和风”就是说的“倒春寒”。 明人沈榜在他所著的日记体著作《宛署杂记》中也提到北京二月也有“倒春寒”。
尾牙,是汉族民谚语音译而来,“二月二,龙抬头,龙不抬头,人抬头”汉族传统节日,每年农历二月初二龙抬头日举行。
农历二月初二又被称为青龙节,传说是龙抬头的日子,又被称为春龙节。我国百姓长久以来流传着农历二月初二剃头理发的习俗,借“二月二,龙抬头”之吉庆避免脱发厄运,图个一年的好彩头;因此在这天常常出现剃头馆门庭若市,生意火爆的情形。又因为平时老板都要给员工发红包,而每年在农历二月初二这一天,理发店的“老板”就是理发师了,汉族人理发就要给他们红包,二月初二因此也被称为“理(尾)发日”。
其实“尾牙”是起源于我国古代人们对土地公的崇拜及其祭祀活动。旧时民间流行的有关土地公的传说中,称土地公是管理一方土地之神,他不仅掌管风调雨顺和五谷丰登,还督察人间的一切事宜,故有“土地大王”和“土地菩萨”之称。在古代“农为万本,本固邦宁”的政治文化熏陶下,人们对这位掌管土地的“神仙”自然不敢亵渎。
每年从十二月起到第二年二月初二的农历小年,人们都要给土地公举行分别称为“头牙、二牙、三牙、四牙、五牙、六牙、七牙、八牙、九牙、十牙、冬牙和尾牙”的12次神祭。过去“尾牙”被认为是土地公的“送神之仪”,人们要用60多个大元宝和“猪牺牲”献祭给土地公。人们也借“尾牙祭”来“酬谢”土地公一年来对农家耕作的“保佑”,并祈求明年再获丰收之福。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转型,农民开始进城打工当了“城里人”之后,原先农民的“尾牙祭”就被“城里的打工者”的“尾牙宴”所替代,如今人们只把“尾牙宴”作为“年宵饭”之前的一次“预演”。尤其是“尾牙宴”常成为一些老板请员工吃喝玩乐、大肆发红包的场所而广受欢迎。“尾牙”因此也就成为如今人们“年宵饭”之前一次不可多得的欢乐喜庆聚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