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份改制什么意思?
股份制是一种企业组织形式。这种形式的特征,一是产权清晰,股东数量不限,但资本必须向社会发行或募集;二是企业的财产由出资者(股东)投入构成,全部资产由股东共同所有并承担有限责任;三是股东以其所持有的股份向公司进行投资,取得股息和红利收入;四是公司依法开展经营活动,并按期向股东公布财务状况。 股份制是现代企业的一种有效组织形式。它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能够有效地配置资源、实现规模经济和提高经营效率,从而有利于促进经济发展和维护投资人利益。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建立了股份制经济。我国的股份制企业也已经有了很大的发展,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为了建立和规范股份有限公司,完善市场机制,1993年12月,我国发布了《公司法》,对发展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现代企业制度进行了原则规定。1994年起实施的证券交易法的有关规定,为股份有限公司通过公开发行股票来筹集资金提供了法律依据。16年来,我国股份制的实施情况发生了很大变化。现在,已有5000多家企业进行了改制上市,另有1000多家企业在准备上市过程中。从沪深交易所目前上市的3800多家公司的总体来看,这些公司在治理结构等方面已初步具有了现代企业的特征。
目前,我国股份制改革的主要思路是在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主体地位的前提下,积极探索多种有效的实现形式,大力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除了国有独资公司外,还有国有控股公司和混合所有制公司。 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积极推行股份制,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
股份制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制度的一场深刻变革。实行股份制可以充分激发企业的活力,形成企业内部的激励与约束机制,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同时,由于引入了市场机制,可以使企业得到“用脚投票”的外部约束,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更重要的是,通过股份制改革可以实现产权的明晰化,使企业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市场主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