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比有什么作用?
对比是写作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种手法。那么对比究竟有什么用呢?我总结了以下几点: 1、通过对比,可以使文章的内容更加充实、结构更加严密、逻辑更加清晰、层次更加分明。如《岳阳楼记》中“居庙堂之高”与“处江湖之远”的对比;再如《醉翁亭记》中“环滁皆山也”与“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的对比等等。这些对比,使得作者能够更容易地表达出文章的中心思想。
2、通过对比,可以凸显文章的思想感情。如《木兰诗》中“木兰不用尚书郎”与“父亲没有新衣裳”的对比,突出木兰替父从军的勇敢和孝心;又如贾岛《剑客》一诗中“十年寒窗雪”与“一举成名天”的对比,烘托出剑客充满矛盾的人生历程,表达了诗人对人生失意或仕途坎坷的同情。
3、通过对比,更能显示出事物的差异性。这也就起到了强调重点的作用,能够让读者更明白作者想要表达的意图。比如韩愈的《马说》一文中“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与“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两处的对比,就突出了伯乐对于发现与培养人才的重要性。
4、通过对比,更有力地证明了事件的真实性。在说明一件事的时候,如果有真实的事件作参照,那这件事的可信度就会大增。采用对比的手法来叙述事件,就能达到这个效果。比如海明威的《老人与海》中鲨鱼来袭与老人奋力斗鲨的对比,能更好地让读者感受到事件的惊险程度。又如司马迁的《荆轲刺秦》中“太子丹送荆轲至易水”与“荆轲遂起,登车离去”的对比,让人看得一清二楚。
5、通过对比,也可以形成强烈反差,从而起到讽刺的效果。这种对比,就像是一面镜子,可以将丑的一览无遗地展现出来。如王安石《商鞅徙木立信》中“有如姬之贱妾,无商鞅之法度。”的对比,凸显了商鞅变法的必要性;再如冯梦龙《灌园叟晚景》中所塑造的“儿孝母贤”与“妻贤女慧”的家庭氛围,通过对比反衬老叟的不肖行为,暗讽了当时社会上的不孝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