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形方形五行属什么?
“天圆地方”是我国古代关于建筑、雕塑等艺术造型的一种理论,这种理念来源于《礼记·中庸》中的话。 原文如下: “天地之仪,方制焉;圣人则之,以为帝王宫室,世法而不刊。”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天的形状是圆的,地的形状是方的。圣人在创造宫殿时,是依照天和地的形象来设计的。所以后代的人建造宫殿,都沿用前人的规矩而不会更改。 那么为什么古代的住宅和宫殿都要建设成“天圆地方”的形状呢?这其中可大有文章!
在我们中国,古代的建筑讲究“天人感应”,认为天在上为阳,地在下为阴。阴阳协调,才能万物生发、和谐美满。天圆如镜,地方正固。镜子可以映照万物,使一切变得清晰明了,正由于此,天圆具有“明”的含义;而大地承载万物,又具有“仁”的意义。
所以说,天圆地方是中国传统建筑中“美善一体”“阴阳调和”“刚柔并济”的象征。 另外需要提一下的是,“天圆地方”的概念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在明清时期,人们建设房屋,多采用“前低后高”的布局形式,这个时候的天圆地方就代表了“收放有序”“动静有节”。到了现代,我们的住房越来越趋于“前高后低”的模式,这时“天圆地方”就是形容房间正面和顶面的面积要比四周大一些的“凸”形结构了。 除了建筑以外,“天圆地方”的理念还影响着我国其他行业的的发展,比如说雕刻艺术。
很多古人祭祀用的鼎,都是圆形的,这跟鼎中是盛放着火焰的寓意有关(古时祭祀用“三牲”或者“五牲”,其中的“牲”是指烧熟的牲畜)。同时,古人们把圆形的盘子放在祭坛上作为供品,象征天上的太阳每天东升西落,永不停息。 而神位前面供着的香炉,却是方形的,而且炉底要比炉身宽厚得多,这是为了让炉火燃烧得稳定而又长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