仪在五行属于什么?

项洁丹项洁丹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古人把事物按其性质归属到五行的范围,成为“五行”。《尚书·洪范》记载:“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 那么“仪”属什么? 答案是,仪属“木”——礼仪之“仪”。 因为古文字中“仪”的字形演变如下: 从字形上看,这个字最初写作“儀”,有“丑”字头,可见与容貌有关;中间是“文”字,表示与文字有关;最下面是“止”,意为脚步。整个字的意思就是,用文字记录好容貌(形象)的举止。由此引申出“礼”的意思,即符合礼仪要求的举止。而“敬”字的字形演变同样有“丑”字头和“文”,意思也是由“仪”来的——“尊敬”,就是“尊重礼仪规定的举止”。

“义”字的字形演变也有此“丑”字头,说明它的本义也是礼仪规定的“宜”。而“谊”“仪”等字的字形演变同样有“丑”或“文”,也表明它们的本义都与礼仪有关。 “义”的本义是应当(做)的事——正义、道义,引申为“适宜”。 “仪”的本义是好样子——仪式、仪表、仪态。由此又可引申出“法度”、“规则”等义。 现代汉语中的“仪”字大多表示与礼仪有关的名词如仪态、仪容、仪礼、仪式、仪表、仪器等等。只有“意义”一词保留了一部分“义”的词义,指事情的好处、意义,又引申出“理想”、“愿望”等意思。 而“义气”一词则保留了“义”和“仪”两个词的部分意思——“讲义气”,即讲文明,守规矩。

苏陈陈苏陈陈优质答主

仪表堂堂中的仪,就是人的容貌体态的意思,就是指人的形体姿态、容貌风度,是人内在素质和修养的外部表现。容貌体态,属于五劳七伤的范畴。五劳是心、肝、脾、肺、肾五脏的劳损;七伤是喜、怒、忧、思、悲、恐、惊七情的伤害。五劳七伤,均会导致身体的形体姿态和容貌风度发生种种病态的改变。因为五劳七伤一旦发生,首先影响的就是人的形体姿态和容貌风度。比如,人经常劳累过度就会伤脾,伤脾之后人就容易出现饭后腹胀、喜暖喜按、气短神疲、肌肉消瘦,就是《黄帝内经》里说的“脾伤人,则皮毛焦,爪甲枯,……言语善忘,饮食不化,咽膈不通,大便乏力”,导致人的容貌枯槁憔悴;再比如人经常暴怒就会伤肝,伤肝之后人就容易出现胸胁肋部胀满疼痛、两目干涩、眩晕失眠,就是《黄帝内经》里说的“肝伤人,则筋骨软弱,爪甲枯,肌肉消瘦,眼花两胁痛,卧则伸脚”,导致人的容貌血色无华;再比如经常悲伤忧愁就会伤肺,伤肺之后就容易出现咳嗽气喘、喘促少气、胸闷胸痛,就是《黄帝内经》里说的“肺伤人,则皮肉枯消瘦,爪甲不泽,毛折不坚,言语清冷,食不消化,大便泄泻”,导致人的容貌气虚形瘦;再比如经常惊恐害怕就会伤肾,伤肾之后就容易出现腰膝酸软、阳痿遗精、耳鸣健忘,就是《黄帝内经》里说的“肾伤人,则发枯、毛折、爪甲憔悴、唇青,不喜言语,饮食不着滋味,大便虚溏,四肢无力”,导致人的容貌发枯无光;再比如经常大喜伤心,伤心之后就容易出现失眠多梦、心悸怔忡、身体发肿,就是《黄帝内经》里说的“心伤人,则不自信其目,毛悴色焦,胸中痛,甚则心中大动,骨节皆痛,口涩,漱水不欲咽,喜咳,身重无力”,导致人的容貌焦黄暗淡。五劳七伤还会出现其他症状和体征,比如五脏之气内荡,骨媚伤、筋绝、胁不通、荣卫不调,会出现身体麻木、四肢酸痛、浑身乏力、行动艰难,就是《黄帝内经》里说的“五脏之气,已绝于内,而用惑于外也,是以乱其神也。得之伤五脏也”,导致人的容貌萎靡不振。可见,五劳七伤是容貌和体态最大的天敌。

在五劳七伤中,七情伤害尤其严重,七情的内伤致病是其他所有病患的根和本,七情所伤一旦形成,就会进一步损伤五脏之气,导致五劳形成。比如人在大怒之中会形成阴阳之气逆行紊乱而不顺从经络的正常走向运行,导致五脏之气在体内发生动荡不安,阴阳不和,轻则失眠多梦,重则咳血昏厥,就是《黄帝内经》里说的“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苑不通,藉发衄,阴阳相推,而积于胸中,藏于胁下,则伤肝”;比如人在过于恐惧之中阳气会突然溃散,阴阳之气上冲胸膈、心脏就会失去应有的镇静而狂跳不安,导致失眠或梦失大便,就是《黄帝内经》里说的“大恐则神气散乱,阴阳相失,失则目痿、目黄、身体筋骨皆纵,故命曰失魂,魂失则离其肝矣”;比如人在大喜之中神气兴奋,兴奋后内虚则精神萎靡、恍惚、少气懒言,导致肌肉消瘦、呼吸喘促,就是《黄帝内经》里说的“大喜则心气和缓而理横逆,脾乃不病,经络充实而四肢坚固,故能耐力而不气索”;比如人在大忧思之中心气内阻,营卫之气不通而郁滞,不能正常上输于头、外达于四肢身体,导致身体酸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