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支与五行如何结合?
五行学说最初来源于阴阳家的看法,他们认为世界是由金、木、水、火土五种元素构成的。这五个元素之间存在着相生相克的规律。 相生就是自然界事物相互滋生、促进的意思。五行相生的顺序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相克就是指自然界的某些事物相互制约的意思。五行的相克顺序是: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以上都是就五行生克的一般情况而言的,是有一定道理的。但是人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是有灵魂的(中医理论中“五脏”即包含精神系统),有意识的。如果仅仅按五行学说来指导人的饮食起居,那就是机械的、死板的。人体作为一个有情感,有思维,能自主活动的生命体,其五行是活生生的,是会变化的。
中医经典著作《黄帝内经》中就指出:“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如是则僻邪不至,长生久视”(《灵枢·本神》)。这里提到了影响人生命的五大因素:时间(四时)、气候(寒暑)、情绪(喜 怒)、生活作息(居处)、身体形态(阴阳刚柔)。这些因素都是动态的,不是静止不动的。它们各自属性不同但又有联系,因此要用五行相生相克的原理来解释并调整它们的关系。
一个人心情不好,闷闷不乐,日久伤脾,脾虚则百病丛生。这是情志损伤土,病在脾土的表现。
一个人受到惊吓,胆小怕事,精神不振,这是心被恐惧吓到,心气虚的表现。
一个人久坐不动,阳气不得布散,郁而生热,汗出恶风,这是阳虚自汗,风湿内侵,土不生金的体现。
总之,一个人的五行是活生生的,是随着外在环境和自己的意志随时发生变化的。了解这一点对我们现代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因为现代人的生活方式已经造成了五脏失和,元气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