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行是用什么?
在论及五行的时候,不能不谈及其起源,因为这关系到我们对五行的认识层次问题。 先秦时期,阴阳学说盛行;而战国后期,五行学说起源并得到发展。《尚书·洪范》记载了五行说,但此说的代表性文献则是西汉初年的《左传》和《国语》。 今人研究五行起源的问题时通常会注意到公元前722年发生的“宋公弗父”事件(宋国君主宋父的太庙起火而被祭祀的祖先神主牌被焚毁)与公元前651年鲁国季孙氏举行的祭祖仪式(季孙将一枚玉璧投进了祭坛里的火里)这两件事,并由此认为五行起源于夏商周时期的祭祀礼仪。 但如果我们再仔细深入地观察这些问题就会发现上述结论的立足点并不稳固。第一,宋公弗父事件中的所谓“宋公弗父”并非指某个特定的君主,而是对宋国国君的一种泛称;第二,虽然《左传》在这一事件中阐发了五行相侮的概念,但春秋时期的祭祀礼仪远比我们想象中要复杂多样,且春秋早期的许多祭祀仪式都没有保留下来,所以我们很难说是否存在某种符合《左传》描述的特定的祭祀仪式;第三,即使前两个问题都可以迎刃而解,我们认为五行起源于春秋早期,那它又到底是由哪个国家或民族所发明呢?难道是宋国、齐国、晋国的国人都同时忽然有了发明了五行的灵感吗?这实在是有悖常理。
我认为五行最初只是人们对自然界五种基本物质即金木水火土的抽象概括,其原始形态最有可能出现在商周时期的青铜器铭文当中。因为人们在铸造青铜容器和进行其他祭祀活动时,需要向神灵奉献金属熔液,这些流动的液体可以比喻为水;而青铜容器的形状可以根据功能的不同而有方有圆,这与金木水火土的性质一样具有可变性,所以我们可以认为青铜器铸造业促进了五行观念的形成与发展。而在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发现四季交替有周期性变化,于是自然地把四季与五行联系起来并加以命名,进而赋予五行以季节属性。这样,一种本源于原始宗教的五行观念最终成为了系统化的哲学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