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辰和五行怎么对应?
这个问题好,正好最近学习了这方面的知识,分享一下。 古代中国人很早就认识到自然界是有周期性变化的,并且把这个规律应用到了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一天有24小时,一个月有三十天,一年有365或366天等等。这些都是基于阴阳五行的理论建立的农历。
“子午卯酉”分别是十二地支中的第一、第四、第七和第九位; “金木水火土”对应的是五行中的金、木、水、火和土。 那么结合天干和地支就可以组合成六个干支序数。每个干支序数对应着不同的五行能量。
甲子乙丑丙寅丁卯戊辰己巳庚午辛未壬申癸酉。 甲子的天干是甲,地支是子,甲属阳木,子属阴水,为水生木。这个组合就含了五行中水和木的成分。同样道理,其他几个干支依次排开,每一个都是含有五行金、木、水、火、土的。
古人根据这个原理把一天分成八个时辰(从午夜1点至上午11点),每个时辰都是四个小时。并分别用天干和地支的第一个字命名——子午卯酉。其中子时和卯时各包含两个半小时,余下的四时辰各有半个多小时。 根据子午卯酉的推演规则可以知道,每个时辰的最后十五分钟由出生时间决定。如果出生时间在最后一个时辰的范围之内,那么这个人的时辰就是子午卯酉中的一个。
举个例子:某人八字是“戊辰,丁巳,乙酉,丁亥”,查表可知其大运是“庚子”。这样我们就可以进一步确定他的流年。具体方法是:在六十甲子表中搜索“庚子”所在的位置——“辛丑”。然后看看前面一个是什么——是“辛卯”。再向前推理,乙未、甲午、癸巳……一直推到“癸巳”的地方。我们可以发现这里恰好出现了两个相同的干支——“甲午”和“癸巳”。这就是他要寻找的流年,即1974年,因为这一年有两个立春,所以是双春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