垸五行属什么?
“垸”字五行属土,读作[ yuàn ] ,繁体字写作「灣」,《說文》中解釋爲「水渚也」,表明了其由水、土兩部分組成的結構;《玉篇》中則稱其爲「形聲。从水,完聲」,表明了其以“水”為偏旁和以“完”為聲旁之結構。
“垸”本寫作“灣”,後來才改作“垸”。目前我所見最早的字形,出自宋代司马光編撰的《資治通鑑》(1084年成書),其中「咸淳三年五月」条目下“劉整據湖湘地”一句中有「宋師敗於濰州,潰圍而還,軍資器械盡沒於水」,此處“水”旁即作“湾”。南宋咸淳五年刻本《三朝北盟會編》(1129年成書)中則大量出現了“灣”字,且均表達“水渚”之意,如卷九十七“靖康元年三月”條目下“張叔夜引兵至海州界……敵舟萬餘泊岸以待我師”一句中的“泊岸”、“我師”兩處皆作“灣”。
以上所引《資治通鑑》与《三朝北盟會編》均由官修正史撰寫而成,用字應當可靠,可以確定“灣”為正體。明代胡震亨所著《農政全书》(1639年出版)中則有對應的“灣”字,且明文標注其爲“川”字之異體,可證明“灣”字至少在明朝已經是通行字了。不過,清代初年修訂的《辭源》中仍解釋爲“變訛字。今俗作灣”,表明在清初“灣”字並未得到官方認可。
到了清代中期,官修正史《瀘宁館志》中始將“灣”字列入正文,且其他學術著作亦紛紛效仿,“灣”字正式取代了古文字“灣”。但在此期之前印刷業發展迅速,民間早已普遍使用簡化字,因此“灣”字在民間早已通用。另外,“灣”字雖未得到官方認可,但因其字形美观,且具有一貫性,所以在文獻资料中也屢屢見到,並被收入多種字典詞書,如《康熙字典》、《中华大字典》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