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有几个石岩?
深圳市有两个宝安区,分别为:宝安区和宝安区; 两个区之间有一条河相隔,那条河就叫石岩河(在地图上的名字叫“西丽水渠”); 由于以前交通不便,所以两地的人交流比较少,形成了两个相对独立的社区;
随着时代的发展,交通的便利,两地人来往逐渐增多,加之语言(宝安口音)接近,风俗习惯相近,因此很多人误以为两个宝安就是同一个地方;
于是就有了第一个问题:深圳有几个石岩?答:有俩个! 第二个问题是:为什么叫这两个地方为宝安区呢? 这要从建国初期说起:1950年,全国范围的地名改革,除首都外,所有城市都要使用拼音字母标注地名。当时国家没有统一规范地名用字,各城市采用自己认定的拼写法,因而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地名书写方式:
以北京为例就有: 北京、北平、京平等写法。 第三个问题来了:到底是哪一个才准确呢? 答:根据《标准电码本》和《汉语大词典》收录的《百家姓新编》标注,“宝”字的电码是B,汉语大字典收录的是BAO,而百家姓则是博,据此可以判断 “寶安”是正确的,因为深圳以前不通电,只有通过邮政传信,而邮局规定凡遇到“宝”字一律当作“寶”处理;
到了八十年代初,邮电部制定了新的规则:凡“宝”字作地名出现一律写作“堡” - 这也符合普通话“bao3”的读音。 但此时已经形成习俗,且在正式场合以政府名义发布的通知等不能用“堡”,否则就会出错,例如“深圳宝安区”正确应为“深圳寶安区”,然而这样书写麻烦且不正确,于是各地采用了各种变通方法标记:
有的在后面加标点符号,如“..寶安区..”,(引号内为标点符号);还有的加拼音缩写,如BA'AN QUANG;还有的地方干脆就改写了“寶安”二字,如把“寶”改成“布”再改为“埔”,从而造成了今天“布岗”“埔田”……等诸多地名。 而作为本地人的小编我,从小也是被父母告诫不能读“堡”也不能写“堡”,至今也没搞清楚哪个才是正确的;反正大家都这么读这么写,也就随大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