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为什么是首都?
因为北京靠近华北平原,地形相对平坦,有足够面积可供建设;同时,北京离中原和关中地区都不算特别远,便于统治者掌控作为首都的北京及其周边地区,也利于发生战事之时迅速调动京郊和山西、河北的军队救援京师。 而且,作为从游牧部落发展起来的民族,蒙古人很早就定下了北京作为政治中心的位置——成吉思汗时期就开始在北京修建宫帐,蒙元时又在这里营建城郭,把北京作为“行都”之一(另两个是杭州与燕京)来经营。
到了明朝初年,为了削弱汉地王公贵族的实力,朱元璋在开国之初把大量汉人封臣的府治迁往北京,作为羁縻措施,加强中央政府对北方的控制力。这些被迁至北京的藩王府一般规模都非常大,建筑非常精致,如朱棣造南京紫禁城后,他的儿子朱高炽又在紫禁城内修筑了现在的中南海。
而与此同时,明太祖也在今天北京市区东北隅建起了皇家苑囿——西山八景之一的“皇家园林”,即今天的北海公园。不过,当时的北京城墙还在今天宣武区的南部,而今天的市区则是在明世宗时期逐渐扩大并重新建造的。 由于中国自古以来就有“王者居中”的说法,所以尽管今天的天安门位于城区的东南部,但古代的天安门其实是在今天的广场以南、西单以北一带。
这里原是元代的大都城,明代初年重建为承天门,嘉靖皇帝在位期间将宫殿重新修缮并迁此居住后,正式称此地为“紫禁城”,而外朝的正门——端门,也由此向东西两侧延伸出长安街和中轴线,直到今天的天安门广场。 至于“天坛”的名字怎么来的,传说是因为崇祯皇帝自缢的地方有一堆土丘,人们根据“天子一庙,天子一坛”的制度在此为他建起了一座圆形的祭坛以示尊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