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东南门是哪里?
说一个冷的,成都有四个门。分别指城东门(东大街)、西门(西大街)、南门(南大街)和北门(北大街) 还有一个冷知识,成都的“四”读作“丝”。所以“东四道街”“西四道街”正确的读法应该是“东丝道街”“西丝道街”,而不是“东四大街”“西四大街”。原因嘛,因为旧时成都的街道是用石板铺成的道路,而每次下雨雨水都会汇成一个个水凼,于是人们根据这些水凼的形状给街道起了名字,比如两条街的雨水汇成一个“丫”字型的水凼,就称这个地方为“丫丫街”。
当然,现代成都已经完全不存在这样的现象了,这四个字的发音也成为“zhèngchéndài”。不过,如果你到玉林小区或者人民北路一带,还是能见到一些地名用“丝”字的。 再说一个稍微有点历史的,成都过去有“五门盘桓”的说法。指的是成都的东门、西门、南门、北门以及新修的朝天门。
关于这个“朝天门”的来历也有一个小故事。明末张献忠入川,曾在成都城北修建宫殿,并在城北辟建城门,以迎接天子南下,这座城门就被命名为“朝天宫”。清代诗人彭端淑在《雪后早朝》诗中就有“五门盘桓疑未稳,双阙起伏如相随”的句子。
直到康熙二十二年,由于黄河泛滥,朝廷在四川筹办漕粮,在成都城北筑坝,截断内江河段形成湖泊,作为运粮的码头。为了沟通南北,又在北湖的南部开凿一条水道,南达锦江,北接沙河。在湖的西北角建成一座石拱桥,名叫“安澜桥”。由于安澜桥位于当时的北城门外,故又称“北门外大桥”。这“外”字一出现,就暗示着“朝天门”的诞生——原来“外”字的含义在此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