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企业空编原因?
1.领导想留个位置给自己人,但是这个人现在又不够级别,所以空着。等这个人不干了或者退休了,这个职位就成了领导的个人私产了(行政编的)
2.有资格的人进不来,外部的人能力不足,内部的人关系不行。一个萝卜一个坑,只能干等着。(行政编和事业编都有)
3.领导觉得你这个人不踏实,不够忠心,拿你当炮灰,故意刁难,使你的才能无法发挥,干脆闲置。 这种情况往往是体制内的恩怨情仇,比较复杂。
4.上面有人但是没职位给你安排,空着。(这种其实很少,因为上级往往有很多安排自己人的方法,不一定非要占着编制)
5.有职位但是不具备任职条件的人员占用,导致编制虚耗。 这种情况一般发生在事业单位,因为规定不太明确,操作空间比较大。很多单位为了应付检查,用一些非在职人员充当临聘人员,实际上不发放任何报酬,只是给个临时工资罢了。这些临聘人员的职责就是做好本职工作,然后每天按时上下班,其他时间一律不归单位管辖。
当然,这些人虽然不领取工资,但毕竟占了编制,还是要有工资的。于是有些单位就打着这些人的旗号,对外招摇撞骗。反正你也不知道这些岗位到底有没有真正上班。 对于这个问题,最好的办法是,让每一个职工的工作情况都处在监督之下。比如利用现代化工具进行定位签到,监控工作过程等等。同时结合绩效工资,奖勤罚懒。如果发现有吃空饷的情况,必须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情节严重的,应该移送司法机关处理。
用人制度不合理是人才逃离国有企业的关键原因。人才流动,从本质上来说是一种人才资源的配置流动,其直接动力是“利益驱动”,而使人才能够流动起来的必要条件是“制度保障”。用人制度作为人才流动的内环境对人才的流动具有直接的影响力。一方面,从国有企业内部来说,不科学的用人制度限制了企业内部人才的流动。另一方面,从国有企业外部来说,不合理的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增加了企业外流人才回流的风险。
激励制度不合理是人才逃离国有企业的催化原因。由于国有企业具有福利性,人才进入国有企业后,可享受企业高福利,随着员工福利政策的不断完善、员工“铁饭碗”地位的不断强化,以及对自身经济利益的考量,员工努力工作、积极奉献的信心被大大挫伤,职业动力降低、职业倦怠度上升。此外,由于对工资总额的控制,使员工的个人收入与岗位责任、工作绩效脱节,不能体现出差异化,影响了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福利制度不合理是人才逃离国有企业的促进原因。从表面上看,国有企业具有薪酬和福利等方面的优势,人才一般进入国有企业之后不愿离开,而是努力工作以回报企业,但事实并非如此。由于企业福利制度不合理,使员工对企业的认同感下降,增加了员工心理中的“逃离”思想。此外,由于员工福利的实施,加大了企业的用人成本,减少了企业用于人才激励的资金,影响了员工工作的积极性,增加了员工心理中的“逃离”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