奕是五行属什么?
《尚书·洪范》记载:“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这是最早的五行的概念了。 后来汉代的著名经学家郑玄认为:“河图洛书,本有数而末有象;孔子衍为十翼,作八卦,重之为六十四卦,而各有象;今其象不可考者,皆无以验其阴阳也。惟五行有气而无象,故其序易晓,其变化易行。”可见五行是在易经中产生的。
再之后,隋代学者王劭在总结前人成果的基础上,著成《五行记》一书,对后世影响很大。该书将五行定义如下: “五行者,五气的运行也。五气者,金、水、木、火、土也。此五气依天而行,各有纲纪(金居西方,主于秋;木居东方,主于春;水居北方,主于冬;火居南方,主于夏;土居中央,主长夏),相须而行,相生而至。” 王劭这里对五行的定义包含了五行的性质和五行的运行两个方面的内容,这两方面也是以后人们论及五行时最常提到的地方。
其中关于五行性质的论述又往往与五色、五声、五味等联系在一起。 如《周礼·大司乐》载:“乃奏黄钟,歌大吕,舞《大武》,以祀上帝。”孙炎注曰:“黄钟,万物之初生,大吕,谓十二月也……大武,用六甲尾辰。”这就是说黄钟对应十月,大吕对应十二月,太蔟对应正月等等,这十二律应十二个月,每个月配一种颜色,即:
黄钟—赤色; 大吕—青色; 太蔟—绿色; 南吕—黄色; 姑洗—白色; 蕤宾—淡红色; 夷则—橙色; 小咸—黑色; 薄太—紫色; 林钟—深红色; 石钟—白色; 太簇—青色; 仲冬—黑色。
这些色彩并不是随意确定的,而都有相应的道理。如月相的变化就有“朔望弦晦”一说,而月相的变化恰跟颜色的变化相对应——每月初一是新月,月相呈白色,叫做“朔”,初二月圆,月亮呈白色偏黄,叫做“望”,初三弦月,颜色渐淡,初七、十八小满月,二十五月斜月,三十日满圆,月初又是一番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