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行缺木怎么讲?
“五行”是指金、木、水、火、土,它们各自代表不同的力量,处于不断运动变化中;这种“五行的循环与变化”在中国古代被用来比喻社会现象。 古人以天干地支来表示时间,其中每个字都代表着“五行”中的一行。比如“甲”“乙”是木;“丙”“丁”是火等等…… 然后古人发现,每年的农历三月十五左右,太阳会由春分点运行到白羊座20°的位置上(太阳在黄道上每运行15°称作一个“节气”),这个时候就是“谷雨”节气的开始,意味着春季最后一个节气“谷雨”的到来。
根据干支纪年法,一年之计在于春,这时候正好是万物生长、草木萌芽的时候,于是人们用五行之中象征生命的“木”来表示这个节气——“庚辛逢戊癸,萌芽复发生”。因此这一天也叫做“立夏”。 再过一个月左右的时间,太阳又会由“谷雨”位置移动到金牛座第43°的地方,此时正是小满节气,古人认为小麦等五谷成熟,正是收成之时,所以用象征着丰收的“土”来表示这一时节——地中生发,万物繁茂。 所以土就在这样的循环里得到了体现。 而金、木、水的出现又是如何得来的呢? 在上述的“二十四节气”里,有两个“节气”分别位于春分和秋分,也就是太阳直射地球的角度恰好为0°或者180°的地方。在这些时刻,太阳几乎永远将光和热垂直于地面照射,因此将这两个节气叫作“阴阳平衡”的“白露”和“寒露”。
在“白露”和“寒露”两个节气之间,虽然太阳依然照耀大地,但地面所接受的阳气和阴气却保持平衡状态,所以草木不再像春天和夏天那样茁壮成长,而开始逐渐枯萎,所以“金”就代表了这个季节。 但是如果仔细留意的话,就会发现植物并没有完全消失,而是呈现出其他的形态。 此时正是秋季,但是夏季的雨水并没有彻底消亡,所以在“金”之中还有“水”的存在;另外,草木虽然相对枯黄,但却并不干枯,还是有着无限生机,因此“木”也在其中。
这样,木、火、土、金水五种元素就全部体现了出来。 那么为什么缺少了“土”呢? 土其实一直在里面,只不过它在四季更替时所起的作用不同罢了。
春天的土,滋养生命;夏天的土,旺盛成长;秋天的土,收获果实;冬天的土,蕴养新生命。无论哪一季,土都是不可或缺的部分。只有春天和秋天温度适宜,不冷不热,土才能很好地发挥滋养作用,让人生长旺盛。而夏季和冬季由于温度太高或太低,都会削弱土的力量,让它无法完全发挥作用。因此在“阴阳五行”中,土是最有意义的元素,是没有被虚化的真实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