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通过什么发展?
1,政策机遇 20世纪90年代开始,中央将上海定位为“国际经济中心”,并陆续下放一系列管理权限和改革开放的自主权(如税收、金融)给上海,使上海得以大力发展外资经济和金融机构,迅速成为国内经济最具活力的地区之一;
2013年开始,中央提出要把上海建设成为“金融中心”“贸易中心”“航运中心”,并进一步下放经济管理权限和赋予土地管理等职能,使得上海可以在建设世界级城市的道路上加速前行;
今年初,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提出把长三角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世界级城市群”,而上海则是这一“世界级城市”群的核心。在规划里,上海被赋予新的定位——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科技创新的中心城市,一个中心城市等于一座城吗?当然不能!这背后是中央赋予上海的巨大政策和资源配置权限。
事实上在上海本地也曾多次出现推动城乡融合发展的相关规划和方案。2000年,《上海市城镇体系规划(2000—2015)》就提出全市要形成“主城区—副中心的城乡结构”;而在今年的两会期间,上海也发布了《关于坚持绿色发展打造绿色城市名片的意见》计划用五年时间基本建成绿色生态城市。
但城市规划终究是城市规划的愿景,如何实现从规模取向到品质取向的转变才是关键。正如《规划》中提到的要转变城市发展方式,其实质就是要处理好城市建设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 纵观上海的发展历程不难发现其和经济增长之间有着十分明显的重合,这种“以城兴产、以产促城”的模式虽然在短时间内能够带来经济的突飞猛进,但却导致了城市病的大量产生,而这也正是目前诸多超大城市面临的共性问题。如何将这座城市由外延式扩张转向内涵式发展无疑是未来上海需要深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