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为什么大风?
因为我国处于季风区,而冬季气候主要是受大陆冷气团影响,风从西北方向来,这是风的原因; 其次,北京的西、北部是太行山和燕山(如下图),属于山地地形,东面是河北平原,西南是华北平原,山地对于冷空气的通行是有阻碍作用的,使得本来可以在蒙古高原形成的强冷空气无法迅速南下,在山区堆积起来的冷空气向东移动的过程中就在北京地区汇集了起来,形成了寒冷干燥的冬季气候,这可以说是地理原因。
众所周知,1954年和1976年是中国北方地区两次严重干旱的时期,其中1976年的春旱尤为严重。由于春季雨水少,土壤中的水分蒸发快,使土壤下层含水率很低,很难给农作物供给充足的水资源。
于是,很多人将目光转向了水库,希望可以借助水库的水分来解决田地的缺水问题。位于首都北京的官厅水库就是当时被寄予厚望的一个“救命之水”。可是最终的结果却并不理想——水位急剧下降,甚至出现了严重的水质污染。 这背后有什么隐情吗? 原来,自改革开放之后,北京的工业发展迅猛,而由于城市规划欠缺考虑,很多重要的工业企业都布局在了离水资源近的地方,如西山一带就分布着众多火电厂。这些企业对水资源的需求量非常大,然而此时它们又面临一个两难的选择——是节约用水还是扩大生产?
经过权衡,很多企业选择了后者,因为扩大再生产可以带来更多的经济效益。于是,原本可以用于农业灌溉和生活用水的水库,变成了工业用水的水库,如官厅水库便成了北京地区的四大自来水厂之一。
到了20世纪80年代后期,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北京的水资源愈发紧缺,而与此同时,地下水开采量不断飙升,到1990年时已经比1974年增长了将近两倍,超过30亿吨/年。过量开采地下水也带来了严重的环境问题,加剧了水资源的不平衡。
为了加强地下水管理,1990年,国务院颁布了《取水许可制度实施办法》,提出了“先饮水、后用水”“先生活、后工业”的使用原则,并严格限制高耗水项目的立项,鼓励优化产业结构,发展节水型工业,推进污水资源化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