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么再见韩国歌?
对于大多数中国听众来说,现在的韩流可以追溯到2009年,那一年,李宇春与周深作为中韩两国代表歌手参与韩流博览会的演出,一曲《我的心里只有你没有他》让大部分中国观众知道了韩流这个概念; 后来的事情大家就都了解了,2010年,exo作为韩流代表前往北京参加春晚,一首《MAMA》开启了韩流在中国的大行其道; 同时,韩国的偶像产业也开始在华蓬勃发展。
从2004年Super Junior开始,到2012年前后的少女时代、EXO,再到2015年的BTS,整个韩流在中国的受众群体在代际上完成了无缝衔接。 但如今,当BTS正在创下韩国流行音乐历史上新的纪录时,当Aespa即将成为中国市场的又一支劲旅时,当我们正沉浸在“韩流”带给我们的愉悦中时,“韩流”本身似乎正面临它在中国的发展瓶颈——2021年,你还能听到多少首韩文歌曲呢?你还会为那些让你欲罢不能的韩流爱豆而疯狂打榜吗? 你是否已经意识到,曾经风靡一时的韩流,正像一阵旋风一样地席卷而来,又悄然离去?
或许我们未曾想到过这个问题,也未能提前预料到这个问题的答案会如此残酷——那个让我们为之激动的韩流巨星们,除了偶尔能在音乐节上见到他们身影之外,我们似乎再也找不到任何能够接近他们的渠道了。 BTS的专辑预售量再创新高,但国内能看到的演唱会名额却屈指可数; Aespa的出道引起了广泛的热议,但在讨论最激烈的阶段过后,她们还是没能打破韩流在中国的瓶颈。 我们不得不承认一个现实——以BTS和Aespa为代表的韩流新血虽然依旧能够在国内外乐坛掀起波澜,但已没有当年SuperJunior、少女时代等一代韩流巨星所带来的冲击力和影响力。
那么,为何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是时代的变迁使得人们的审美发生了改变吗?还是说韩流本身就存在着天然的发展瓶颈,无论时代如何变化,其受众终究有限? 我个人认为两者皆有必要。 从时代的角度来看,现在是一个追求个性化和多元化发展的时代,人们对于小众文化和亚文化的包容性在不断增强,因此过去那种一统天下的乐坛主流确实已经式微,很多过去不被重视的歌曲类型和风格逐渐展现出自己的魅力,并得以蓬勃发展(参见《乐队的夏天 第一季》) 然而,就像国内乐队崛起的背后是对主流唱片的持续打压一样,韩流在中途也曾经历了一个被抑制的发展阶段。
2009年到2016年,是中国社会高速发展和变革的十年,也是互联网+全面崛起的十年,在这个时代里,所有人都可以有自己独特的声音,所有人都能在网上找到属于自己和同类的精神家园,所以,正如我之前的分析所提到的那样,传统媒体和流行唱片业在经历连年跌幅后,终于在2016年后迎来全面下滑,而互联网及数字音乐的迅猛发展则正好填补了这个空白。
如果说过去的十年来的是一种“内容为王”的时代的话,那现在正在全面到来的就是“用户为王”的时代,无论是对内容的生产还是分发而言都是如此。 如果我们不能把握这个时代的变化,不能顺应潮流做出调整,那就只能被淘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