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东门在哪?
“东”在古人眼中,是个方位概念,和太阳升起的方向有关。《诗经·豳风·东山》有“我徂东山,慆慆不归”;东汉郑玄注曰:“此经四章,皆卫人思居东山、戍役之事也。‘我徂东山’者,序,王旅始出,征伐戎狄,从东而行。”“东”又指代地名。春秋时齐国大夫孙武子被封在齐国东部的一个地方,号“孙子”,亦称“东孙” ;秦统一天下后,设立了三十六郡,有一郡就“名曰东平”——今天的山东东南部,古名为“东平”。
可见“东”字带有明显的方位性质。 而成都在古代属益州刺史部,治所在今四川成都市西北郫县。西汉司马迁所著的《史记·西南夷列传》中就有关于“蜀”的记载:“是时汉方诛西南夷。上发巴蜀卒正犍为,通笮僰道,欲邀其会……蜀侯婴羌率尔众万余,拒战,败绩。”这里的“蜀”字明显具有地域名称的特征。而其地理位置恰好就在今天四川成都附近。东汉应劭注《汉书》时谈到成都所在的益州刺史部时说:“益州本十三郡地,建安十九年,马腾等始分益州立雍州。”这也可以证明成都在汉代的地理名称就是“蜀”。
到了晋代,出现了个有趣的现象——官方文件开始用“成都”代指益州。如《晋书·宣帝纪论》载,司马懿平定孟达之乱后“封都亭侯,转新城太守,加振威将军”。而“新城”即指“襄阳”,至于“都亭”,则是汉魏之际设置于今天的四川省广安市的县邑。这里“城”与“亭”显然是借代关系,“城”实指成都,“亭”则暗示“益州”,“益州”的别称正是“新城”(见严耕云先生《“新城”小考》)。可见“蜀”、“益洲”和“新城”,其实是一组同义词,都表示今天的四川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