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的五行属性是什么?
“五行”原指“五运”,在《尚书·洪范》中,“五行”是“五行之数”的意思;在《左传·襄公二十六年》里,“五行”已是“五德”了。至战国末年,“五行”被用来代表五种德行。秦焚书坑儒,诸子百家纷纷流落江湖,“五行”也从此散落在民间,与卜筮、占星、阴阳等混迹在一起,成了迷信的代名词。西汉初期,董仲舒“奉天承运”,“五行”又被抬了出来,成为“五行性说”“五行相生相克”的理论基石。
后世中医用五行配五脏,属哲学范畴;金木水火土,在阴阳未分的情况下,各自拥有一半阳一半阴,而火为阳中之阳,故最烈。中医用药,也是寒热并用,如黄芩搭配金银花,就是一例。 后来,有人从“五行生克”中悟出了做人的道理——土生金,所以父母要养育子女;金生水,所以师长要教导学生;水生木,所以医生要治病救人……于是,“五行”渐渐脱离了它本身的含义,成了中国人处世为人、治国齐家的行为准则。
五行即金、木、水、火、土,是一切事物的抽象,五脏、五音、五色、五化、五气等皆用五行来概括。五行之间存在着生、克、乘、侮的关系。五行学说用以阐述人体系统的功能活动,及相互之间的协调平衡关系。同时,五行学说还用来阐释人体疾病的传变规律,并用于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如脏腑辨证中的肾泻肝、脾胃虚弱导致肺虚等。
木、火、土、金、水五行是金、木、水、火、土五种物质的抽象,是说明世界万物的属性及相互关系的一种哲学思想。在中医学中,通过取类比象的方法,把五行的特性用于阐释人体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以及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关系,从而构建了中医学独特的五行属性理论体系。汤的五行归类是按照一定规则进行的,具体说就是根据木、火、土、金、水五行的特性,依据“同类相聚”的取类比象方法,将具有与某一行特性相似的事物或现象都分别归属于该行,而归为五行某一行的任何事物或现象都被认为在属性上具有相关的联系。由此,五行成为解释各类事物和想象之间的互相联系的中介,从而形成了一个高度抽象而又无所不包的联系网络,使得人体以五脏为中心的各个脏腑、形体、官窍分属于五脏,成为五脏外在的“征象”,又使得不同系统的组织器官联成了一个以五脏为中心的有机整体,同时又通过五行与自然界的相互感应关系,实现了人与自然的整体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