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属于五行里哪个?
邵(shào),汉字,有姓氏、地名、官名等含义。 姓氏,上古八姓之一。以国为氏,称邵姓,《通志·氏族略》云:“周太王之子唐叔虞,封于邵邑,其后世以国为氏”。古邵邑即今山西省永济县西。春秋时属晋国,战国时属魏国,秦昭襄王三十六年(公元前271年),秦惠文王之弟魏冉被封于此,史称穰侯,其家族称为“穰氏”。西汉初,因避汉文帝刘恒之父刘启的名讳。改称“邵氏”。
地名,在今陕西省宝鸡市东南四十里的磻溪河畔。相传伯夷、太颠在此筑城立国,因国为氏,故称邵氏,后为郑国邑郊。至战国末年,秦灭韩,设内史,范围包括今陕西省秦岭以北的大部地区,此后,该地成为秦国的著名富庶之地,号称“秦陇首县”。
官名,汉朝初期设立丞相一职,下设三府,其中一府即为“丞相府”,掌管全国行政及军事大权;到汉武帝时期,又设立“十三部刺史”,分管各州事务,其地位相当于汉代的省级行政区市长兼军区司令,“刺史”的职责就是监察和考核郡国官员,每年夏天到大海边视察沿海诸侯,冬天则到西部边塞巡行。因其交通工具多为牛车,故也称“牛刺史”或“辛刺史”。魏晋南北朝以后,各王朝制度多有变化,但基本沿用此制。隋朝开皇年间,因避太子杨广之名讳,改称“司隶校尉”。唐朝仍为最高行政机构,但权力已远不及秦汉。宋朝废除丞相之后,中书门下为最高行政机构,下设三省六部,分掌政务,而“尚书省”则是实际上的最高行政机关。元朝建立,中央设中书省,但实际政务由蒙古人直接掌握,中书省主要负责起草诏令,审核各部门的奏章。明朝建立,中央废除了元代的中书省及宰相制,代之以“内阁”,作为最高权力机关,与皇帝共同掌管天下军政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