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行相形是什么?
这是五行的另一个角度,也就是“相生相克”中“生”的意义——“自生而相形”的“生”。 《尚书·洪范》中说:“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这里没有提到“形”,但提出了“行”——水的“行”、火的“行”、金的“行”、木的“行”、土的“行”。这就是说,在水、火、金、木、土五种元素之中,每一元素都有它特殊的“行走”方式(或形态)。这种“行走”或形态,用现在的语言来说就叫“形态属性”吧。
例如,在“水火既济”卦中,火在上,水在下,这就是火的“行”托举着水的“行”;反之在“水逆火”卦中,则是水在上,火在下,这又是水压住了火的“行”。又如“木克土”,这是木的“行”遏制了土的“行”;而“土克水”,却是土紧紧地束缚住了水中之木——这正是“生”与“克”的关系。 再比如人的名字,如果姓“金”,名字里面取个“鑫”字,那就是“金”多得很“旺”啊!要是名字里有个“木”字,那就是“金”多把“木”克倒了!
总之,对于“五行相形”的理解,不能只停留在“克制关系”上,还要看到它们之间的相生和相扶作用。否则,只知道“克”,那就变成六亲不认的“孤阴”“独阳”了。 至于“生”和“旺”,也是密不可分的,生得太旺,就是“太过”,也得消消火气——中医用药,一般都是“泻”一泻,让它的“性”不那么偏激就行了。所以,《黄帝内经》说:“实则泻其子,虚则补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