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形容企业产能?
首先,需要先梳理一下概念。 产能是一个经济学的术语,是指生产某种产品的能力;而产量则是实际生产出来的产品数量。产能是在既定时间内(一般为一年)可以生产出产品的最大数量。它取决于人力、物力等各种要素的供给情况。 如果把市场看作大海,则产能和产量分别对应于船的大小和航行的次数。船越大,一次运输的数量越多;航行越频繁,总载货量也就越大。二者相加,才是在既定时间内载运的货物总量。 企业的产能可以用单位时间(周/月/年等)的产出量来表示。它决定了企业在一定时期内(如1年或5年)可能生产的上限。如果市场需求比预期大,则企业需要在短时间内增加产能以应对需求高峰。这种情况下的新增产能,就是弹性产能。 不过,对于部分特殊行业来说,其产能未必是越大越好。例如,影视制作单位的产能,取决于制片成本与市场容量的关系;微博、微信等移动互联网企业的产能,则取决于用户停留时间和广告加载率的关系。对于这些企业来说,在特定期间内的产能过剩未必会带来整体产能的下降。相反,在短期内由于需求的大量涌进,产能的增加反而有可能带来收益的最大化。
其次,需要明确产能的概念大于产量。也就是说,在同一时间内,不同企业乃至同一个企业在不同阶段的产能是有可能大不相同的。这取决于各种要素供给的情况以及要素间相互配合的程度。不能单纯用“多”或者“少”来衡量产能,而应该用“有效产能”、“极限产能”等来表述。
最后,还需要注意产能和产量之间并不存在必然的换算关系。尽管我们经常用“产能利用率”这个指标来反映产能对产量的映射关系,但这个“利用率”只是在特定条件下的相对值。在不同情况下,产能利用率和产量之间的换算关系存在很大差异。甚至可以说,在没有足够数据的情况下,我们完全无法推断企业真实产能的具体数字。
总结来说,对企业产能的研究,应该从下面三个问题着手展开:
(1)是什么制约了产能的增加?
(2)产能增加至什么程度有利于盈利能力提升?
(3)如何平衡产能扩张与风险之间的关系?
这三个问题互为补充,共同构成企业产能分析的完整框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