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为何有五行属性?
“五”这个概念,是古人定义的,而不是我们现代所认为的五个。 《汉书·律历志》载:“凡元气有五,周而复始。”(注:这里的五并不是我们现在使用的数字5) 东汉王充在《论衡·物势篇》中论述了“五德终始”说:“火、木、金、水,各以其时,成其五色。” 晋代郭璞注《尔雅·释天》时引东汉张衡的说法,解释“四时色变”的原因:“春木德,其色青;夏火德,其色赤;秋金德,其色白;冬水德,其色黑;季夏土德,色黄。” 这种“五德”配色的理论,在汉代以前就已经存在,但当时还没有形成完整的体系。到汉代开始建立起来,成为流行于汉代及后世的一种占验体系。 “五行”的概念也是古代定义的,不是我们今天所说的“五行”。
《尚书·洪范》载:“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 《论语·子罕》记载孔子的话:“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其中“六十而耳顺”的“耳顺”就指的是对“五音”能听得清楚明白。(注:这里的六应该指代的是甲子,即60岁) 中医理论中的“五行”,在东汉时期已经完备起来。东汉郑玄在为《黄帝内经》作注时就运用了“五行学说”。 在古代的五行说里,“木”“火”“土”“金”“水”依次循环相生相克——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