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字五行属水吗?
《说文解字》:“溫,暖也” 段玉裁注:“溫者,热之至者也。”“温”是形声字,从火,昷声。本义就是温暖,引申指温度高、不冷,又引申指温暖的环境或气候。 上古时期人们已经知道利用煤作为生活用燃料来取暖生火了(夏商周时代),所以火的五行属性为土无疑了;而温度则被归入金五行之中——因为金属冷却后变得坚硬,而温度高的物质一般被赋予“燥”的属性,如干燥、燥热等,所以金五行的温度是高热的性质。
东汉王粲在《汉赋集释》中说:“溫,暖也。”唐代贾岛《题李凝幽居》诗中有“深夜灯火煮温泉”的句子,可见唐朝人把温字属水的说法和唐朝儒学大家孔颖达著的《周易正义》一起载入史册。那么这种观点是怎么得来的呢?是不是符合实际情况呢? 我们现在说一个字什么属性时,这个属性是该字的五行,而不是说这个字属于某行或者属于某几行。这有点像数学里的“维数”概念。比如一维坐标只有纵轴一个变量,二维坐标有纵横两个变量,三维坐标就有三个变量……同理,四维空间就是由四个属性组成的集合。不过这里的“维”不是数字1、2、3、4的意思,而是一个变量或多个变量的意思。例如我们可以说“这个函数是一维的”,也可以说“这个方程是二阶的”等等。
古人把五行分别赋予了五种颜色,即木色青、火色赤、土黄色、金白色、水黑色。但是,古人说的颜色和我们现在的颜色系统是不同的。我们现代科学讲的色彩其实只有红橙黄绿蓝靛紫7种,而古人所说的“五色”实际上比这要丰富得多——除了以上七种基本色之外,还有“间色”——灰、茶褐、朱褐、黄褐、天青、绀青、泥黄等等。这些颜色中有些之间差别很大,如黑和黄之间、红和蓝之间都是截然不同的;也有些颜色很接近,如红和黄之间,红和黄褐之间等等。
基于此,我们对古书出现的“五色”就要作具体分析。如果古人说的是“五色”中的基本色,那么它们的五行就和现代科学的颜色系统一致;如果古人说的是“间色”,那么这个五行属性就不能直接套用在我们现在使用的颜色上了,而要参照古人的颜色习惯去判断。 关于古人的颜色用法,可以参考唐人柳宗元的《桐叶封弟辨》。文章开头提到唐太宗李世民为了考验弟弟李泰的才智,将一片桐树叶封给李泰做食邑,结果李泰因此得意忘形,出言不逊,惹怒了唐太宗,于是这顿饭吃了李泰的官做了个太子,吃了这顿饭之后不久就被废了。
这篇文章里面涉及大量的颜色词,我们可以仔细对照观察。 我在网上搜到了一个现代学者整理的“汉字五行表”,这位学者列出了805个字,将其中369个字归于“火”,350个字归于“水”,还有86个字归入其他“土、木、金”三类。
我用这个表测试了一下“温”字,得出的结果是“水火”两遍都属“火”,也就是五行中都属火。 不过我有点怀疑这个表的准确性,因为我试了下“凉”字,结果这个字在《康熙字典》里注明的五行是“水”啊!而这个字在古文中的意思也是指“寒冷”嘛。 所以这个“冷水型”的“温”字到底应该属什么呢?我也不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