勉县有什么好玩的景点?
1.武侯墓 武侯墓,位于陕西省勉县定军山下,是中国三国时期蜀国丞相诸葛亮的陵墓。诸葛亮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成为“智慧”“忠贞”的化身和代表,而勉县的武侯墓又与武侯祠、武侯街浑然一体,是历代帝王和文人墨客拜谒和凭吊之处。
2006年5月18日,武侯墓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同年7月9日被定为首批国家级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之一 [3-4] 。 自唐代以来,武侯墓便建有一座“武侯祠”。宋代时改称“汉丞相武乡侯祠堂”(因武侯谥号“忠武”,故又称“忠武庙”),清代时称为“诸葛忠武公墓”或“诸葛武侯墓”至今。
2.定军山 定军山在汉中市区以东约12公里处,属勉县定军山镇辖区。山上原有古定军城,相传是诸葛亮筑城屯兵之处。山下有武侯营寨、磨旗墩等遗址。山上现存明代建筑诸葛庐、武侯祠及观音殿等。据《陕西通志》记载:“定军山下有武侯井二所,一咸一淡,饮之皆可疗疾;又有武侯晒书台、点将台诸胜迹。明万历十年(公元1582年),巡按御史张克宽奉敕修建武侯祠。清顺治十七年(公元1660年),陕西提督王赞捐资扩建,后屡经修葺”。
由于诸葛亮生前常来此山中驻扎军队,训练士卒,故此山得名“定军山”。后来人们又把诸葛亮在这里“退曹操”的故事编成戏文,名为《定军山》。京剧、川剧、汉剧、滇剧乃至评剧等均有一本《定军山》传世。现在山上还保留着清末名角谭鑫培等著名艺术家留下的墨宝题词石刻四块,堪称艺术瑰宝。 1956年4月14日,定军山作为古遗址被陕西省人民委员会公布为第一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8年1月13日又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7] 。
3.武侯寺 武侯祠位于汉中市东南约3公里的武侯村。始建于公元303年,原址在汉中西门里北郊草莽之中。西晋末年,李寿篡位称帝,为崇信“佛道二教”,于东晋穆帝升平元年(公元357年)在祠前建造了规模宏伟规模宏丽的“石虎寺”。此后数百年间,因历史变迁,这里水旱频繁,地震不断,加之政治动荡,战乱频仍,遂使祠庙倾圮毁坏日趋严重。
至北宋嘉祜年间(1056~1063年),汉中太守孙冲在武侯祠所在地重建起一座新祠,当时已“屋宇荒芜,像设湮没殆尽”。宋神宗熙宁五年 (1072年),朝廷遣内侍李彦来汉中,主持修建褒斜栈道,并下令拆毁汉中各寺庙建筑,以作材料之用。孙冲趁机奏请朝廷给予支持,于是对武侯祠进行了大规模的扩建维修,并始称汉昭烈庙,后又加封诸葛孔明为“惠烈武宣王”,并新建了“三义轩”、“抱柱”、“梁栋”等建筑。
此后,又曾有过几次较大的重修。元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汉中军民抗元领袖何真龙曾在此聚众起义反元。不久,又曾有人在此倡立道教。明洪武年间也曾进行过维修和扩建。明朝中期以后,汉中连年发生灾荒,当地百姓无力再对祠加以保护,以至再次遭到损毁,以致到清乾隆三十年的时候,只剩下了前后两进殿堂。
后来,为了扩大祠庙规模,又在祠左后侧增修了两座小祠,即“武侯祠”和“关侯祠”(关羽祠)。至此,形成了如今的前、中、后三院布局结构。现大殿内塑有诸葛亮坐像,左为姜维,右为杨仪。两侧配殿分别塑有马谡、魏延、费袆的雕像。另外,院内还保存着清道光年间汉中知府张祖荫书写的对联:“能攻心则反侧自消,自古知兵非好战;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该对仗工整,言简意赅地揭示了诸葛亮治国安邦的大智大勇和大谋略。
院内还有两通明代碑刻,其中一通为郭登所撰写的《重修诸葛庙记》,另一通为明代翰林学士杨慎撰书的《武侯祠记》,字迹苍劲有力,颇为珍贵。 1961年被国家列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20世纪80年代起,经过多次大规模修缮,恢复了大量文物古迹,形成今天恢弘的气势。
4.武侯祠街 南起南团结街,北至汉中路,东西两面各有一南北向支巷,因有武侯祠而得名。清人吴伟业诗云:“草树阴阴古道边,行人犹说武侯田。” 武侯祠街是勉县的一条古老街道,也是当年汉中郡治所在。其地理位置非常优越,它西连古褒道,东接沔水;南有定军山屏其外,北有褒谷口控其险;向北沿沔水可通长安,向南出褒道可达四川;西北由褒斜道可达郿县,东南由子午道可达长安。所以自三国时代以来,便是兵家必争之地。
这条街上的武侯祠,原建在县城东门外,与定军山相毗邻,祠内的诸葛亮“金身”,头戴纶巾手携玉笛,端坐在一张卧榻之上,神态安详,栩栩如生。祠内有武侯庙、三义轩、抱柱、梁栋等一批古建筑。周围还分布着许多名人故居。如汉文帝时的博士卢绾曾任汉中太守,曾在今武侯祠街上建有大宅一所。
另如唐初文学家卢照邻也寓居于此,他曾作过一首《勉郡守燕君》的长诗以表达对汉中人民的深情厚谊。还有唐代诗人胡令能和薛涛都曾在此居住过,并有他们的遗迹遗存。这些古建筑和名人遗迹,都给人以一种历史的沧桑感和人文精神的力量。遗憾的是,由于岁月的蹉跎,战火连绵以及自然灾害的原因,原来的建筑物大多已不复存在,只有一些古树和石碑还留存下来。
仅存的明清碑刻就有十通之多,其中有明代大学士杨一清亲笔撰写并镌刻的《汉中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