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在五行之中属什么?
五行学说,是中国古代人民创造的一种独特的意识形态。它把自然界分为五种物质属性,即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物质,认为宇宙间各种事物都是由这五种物质相互生成和相互制约着的,同时也永远不停地运行着和变化着。这五种物质互相促进和互相抑制,在不断的运动中维持着动态的平衡,就是促进和保持大自然各种事物生生不息、运转不停的规律。五种物质属性及其相生相克的规律,亦称为“五行”。
中医的五行学说,把人体的脏腑器官及组织等按照五行的属性和相生相克规律,首先分为五种系统。把自然界与人体息息相关的万事万物,如时令、地理、色味、声音等也都归纳为五行的属性。中医的五行学说以此来阐释人体内外的整体性和相关性。
木、火、土、金、水这五个名词,在中医五行学说中,并不是仅指自然界中这五种具体的物质,而是取此五材的形象和特性来表称五个抽象的范畴。它既可以代表某系统、某脏腑,亦可以代表该事物的某部分、某特性。中医的五行学说,是研究人体生理、病理以及人与自然关系的独特的系统论方法。它作为中医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医学的理论思维方法、理论体系的形成、发展和总结,有着重要的方法学作用。
根据中国古代朴素的唯物主义“五行”说,宇宙间的一切事物都是由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所构成的,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发展变化都是这五种物质不断运动变化的结果。人体亦不例外,故亦将人体的脏腑归属于五行系统,“以五脏合五行”。由于五脏分别具有生化、温热、受纳、肃杀、濡润等各种不同属性与功能,犹如木、火、土、金、水等自然界的五种物质,故分别以自然界五种物质的形象和特性来描述和阐析五脏的形态和功能。即以木、火、土、金、水五大要素的特性来类比和解释脏腑的功能并以此来象征五脏之间的相互关系。
五行学说认为:木的特性为“曲直”,即是有枝条、喜条达疏泄和生长的特征,故将具有生发、升腾、条达舒畅等特性或功能的事物和现象都归属于木;火的特性为“炎上”,即是有燔灼、蒸腾、明亮、温热、向上等特征,故将具有温热、升腾等特性或功能的事物和现象都归属于火;土的特性为“稼穑”,即有种植农作物、生化、承载和受纳等特征,故将具有生化、受纳、承载、升清降浊等特性或功能的事物和现象都归属于土;金的特性为“从革”,即“从革”有变革、肃杀、收敛等特征,故将具有收杀、肃降、清洁等特性或功能的事物和现象都归属于金;水的特性为“润下”,即“润下”有寒冷、滋润、向下运行等特征,故将具有寒凉、滋润、向下等特性或功能的事物和现象都归属于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