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在五行中属什么?
五行是中国古代哲学家对宇宙间的各种物质及其运动归结总结的五种性质,它们分别是木、火、土、金、水,合称“五行”。关于“五行”的说法最早出于《尚书·洪范》,书中对“五行”有明确的记载。后世医家依据《尚书·洪范》文中所述,从人体的五脏生理和病理上观察分析,发现与《尚书·洪范》中“五行”所阐述的规律相符,故将五脏即肝、心、脾、肺、肾与五脏中的“木、火、土、金、水”相比附,作为研究和说明五脏生理病理特点及相互关系的工具,从而创立了中医五脏五行学说。
五行学说认为:金、木、水、火、土五种物质之间存在着相生相克的关系,利用这种关系来解释客观事物的运动变化规律。相生,是指一种事物对另一事物具有促进、助长、滋生的作用;相克,是指一种事物对另一事物具有的约束、抑制、约柬的作用。五行相生的次序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五行相克的次序是: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土有承托、生化、孕育之功,故有万物之母之称。“土”在自然界主要代表谷物和大地。由于谷物是人赖以生存、生长和繁衍的物质基础,没有土地亦无从种植五谷,所以中医五行学说特有人参加五行的循环运动之中,把人身之脏作“中土”,把脾(包括胃)比作“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