贷款拨备率高说明什么?
拨备率,即贷款拨备总额与贷款余额的比率。它是商业银行在计提贷款损失准备金时,对可能发生的贷款损失进行预测、估算后所提的准备金(即提取的贷款损失准备金占贷款余额的比例)。 简单地说,就是银行估计要赔的钱占贷款总余款的百分比。这个比例越高,说明银行的坏账准备金越充足,应对贷款风险的能力越强;反之则弱。
按照国际会计准则和商业银行制度规定,商业银行为确保金融资产的价值得以实现,必须计提相应的准备金以冲抵可能发生的风险损失。尽管银行拥有放账的权利,但同时也要承担支付风险损失的责任——除非银行因出现财务重亏而陷入经营困境以致于无力偿还债务,作为企业法人必须继续履行其偿债责任。无论盈亏情况如何,只要客户账户中的款项被用于贷款、票据投资等经营过程,银行就必须根据会计准则和制度规定及时足额提取资金,以应不时之需。因此从这一角度看,贷款拨备率反映的是商业银行对贷款可能损失的预计,以及为此付出的成本。
需要指出的是,由于我国目前实行的是资本充足率监管制,而非拨备率监管制,故金融机构并没有真正的贷款拨备意识,甚至对拨备制度的内涵都有误解。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业监督管理法》等有关规定,商业银行应当具备的必要条件之一即为“具有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而商业银行的内部控制制度中理应包括各项业务的流程、环节和控制点等内容,贷款业务也不例外。
由此,商业银行所谓的“贷款风险”其实可以转化为“贷款业务流程是否规范操作”以及“各个环节的控制是否有据可依”等问题来加以解决,也就是必须通过健全制度和流程来保证贷款的安全。换言之,只有将可能的贷款风险转换为明确的业务流程和监控指标体系,才能最终保证贷款风险的降低乃至消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