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怎么看五行?
谢邀 这个问题问得真是时候,昨天正好在讲座上提到了这个题目,顺手在这里发一下吧。 汉字作为象形文字,本身具有阴阳五行的属性;同时,汉字的结构也是遵循阴阳五行的规律的(关于“结构”的问题可以读一读我的另一篇知乎答案如何运用《康熙字典》中的五行原理来给汉字“看病”)。
那么,我们是怎么知道这些的呢?因为汉字是古人创造出来的,而古人在创造汉字的时候自然是要考虑汉字与自然的相生相克关系的——当然,他们考虑得更多的是寓意和美感,而不是单纯的五行。但五行作为中国古代的万物本原之说,是古人的一种哲学思想,这种思想自然就会流露到他们的文字创作之中。所以,我们从汉字中看到了五行,正是汉字作者表达五行思想的载体。不过,这里需要说明的是,我所说的“看见五行”并不是指字义五行或者字型五行,而是指作者通过文字的创作来呈现他对五行观念的理解。
举例来说明之,“一”字,简体字形如下: “一”字的甲骨文、金文、小篆等古文字形态如下: 其中,甲金文的一字像数字“1”的形状,小篆则作“壹”,可见汉字在演变的过程中五行是不变的。但从偏旁看,“一”是独体字,而“壹”则是合体字,且“口”为封闭结构,根据阳居左阴居右的原则,可以判断“壹”的五行属土。又如“未”字,简体字形如下: 其古文字形态如下: 从“未”的字如“味”“味”“昧”等字,现在普遍看作是会意字,但按照五行理论,它们其实都是形声字,因为其中的“未”字属木,而“味”字的中文在中间,可辨青绿色,因此“味”字属土。又如“林”字,简体字形如下: 古文字形态如下: 从中可以看到,“林”是由两个“木”组成的,符合“五行相乘”的原理,因此“林”的五行属木。
当然,我不是学古代汉语言的,有些术语可能不太准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