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定资产投资反映什么?
简单的说,就是投钱建设固定资产的过程。 这里要注意一下,我讲的是投资,而不是消费。之所以把投资和消费分开是因为两者的计算方式是不一样的(虽然看起来一样)。
我们平常说的消费是消费者支出,而这里的投资是指投资者在某个时间段内投入的资金总额。它和收入的计算方法是一样的,只不过方向相反而已。即: 投资=资金流出量 收入=资金流入量 我们平时买东西,如买手机,1000元叫消费,而这1000元如果企业用来重新建个厂那就是投资了(当然实际要比这复杂一些,这里只是为了说明区别)。
我们再来看固定资本形成额这个指标。它的定义是: 固定资本形成额=某段时间内(通常为一年)购买固定资产的资金总额 由于我国金融体系的发展还不完善,居民和企业直接进行金融投资的渠道还不够畅通,因此我国的固定资产投资实际上包含了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居民和企业直接的实物投资,二是通过银行信贷体系进行的间接投资。前者类似于上述的投资概念,后者则涉及信用创造的问题。 那么两者之间的数量关系如何呢?一般来讲,企业的直接投资(除房地产以外)占固定资产形成额的60%-80%左右,而银行贷款等形成的间接投资占20%-40%。这样我们就有了一个统计方面的基础,即若要进一步了解某个行业或地区的固定资产形成了多少,我们可以先算出该行业中企业及居民的实物投资(即前面所说的第一个公式),再乘上一个系数来表示该地区或行业的融资结构(贷款/企业+居民),最后相加即可得出该地区或行业的固定资本形成额。
至于这个系数的具体值,不同的统计部门会有各自的划分方法,但基本上都遵循这样的原则,即融资结构越接近于1的地区或行业,其指标数值就越小,反之越大;也就是说,对于融资结构越合理的地区或行业,我们的统计指标才越有参考价值。例如,对于建筑行业来说,其固定资本形成额和基建投资额的区别就在于是否考虑了通过信贷体系进行的间接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