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字解什么生肖?
“巴”字的字形演变与字源解释 ①象形,甲骨文像用手指按鼻发声的样子;金文字形作侧视,有一笔向上伸,像手指;小篆稍变,横画下伸并略有曲折;楷书沿袭小篆。②音译印度字“Bā”,表示第一个读音。③本义:吹口哨,如“~~之音”(形容歌声动听)、“~~之鸟”(喻指歌女)。④引申之义:盼望、期待,如“~望”(等待)、“~约”(相约)。⑤再引申之义:黏附,如“黏~~”(粘粘糊糊)、“~~不休”(唠唠叨叨,形容说话啰唆)⑥转注:指中国旧称川蜀一带的行酒令。⑦转注:量词,用于地名和山名。⑧通假:同“疤”,伤疤。
以上来源于《现代汉语词典》 首先明确一点的是“巴”是一个形声字!不是形旁加声旁的组合而成的一个新字形符吗?怎么从甲骨文到金文再到小篆字形发生如此大的变化却只字不改呢?这是因为在汉字发明阶段,汉字的形体还没有完全定型,所以会有这么多的异形字出现;其次才能谈到这些字形的演变规律。 “巴”字现在的读音为[bā],第一音字读做[pā]时,意为“嘴里的唾沫”,这个读音和“巴”的字形演化过程中所表义的相关性并不大,所以不必深究其来源。现在我们要讨论的就是“巴”的第二音字[bā],这也是古书上经常出现的读音。要了解“巴”第二音节的来源还得从它的字形演变过程说起。
我们先看看“巴”在《康熙字典》中的注释:【卯集上】【言字部】巴 · 康熙笔画:12 · 部外笔画:8 【唐韵】【集韵】𠀤蒲巴切,音杷。舌本声也。或作琶。【玉篇】舌声。【广韵】歌唱。【礼·月令】周官祀瞽史,祭先啬,享礼不舞,咏而舞之,以乐德音之始。【注】始者,声之初也。○按此音卽今之歌者之音。又叶普巴切,音耙。【楚辞·离骚】初搴芳茝兮,育兹蕙若。荪桡荡兮,充芬桂椒。望江南兮,怀湘娥。欲悠驰兮,茫罔若有间。曰黄昏兮,怅杳霭之孤烟。
我们再来看看“巴”在《说文解字》中的解释:【卷三】【巴字部】巴 [唐韻]蒲霸切[廣韻]彼霞切[集韻]【類篇】【篇海】波瓜切,音葩。【玉篇】舌本聲也。【說文】鼓吹樂也。【周禮·春官·大師】教六樂而風調舞。【註】風調,巴樂也。【晉書·樂志】巴樂,雜以魚腹鼓、羯鼓。【隋書·礼仪志】太常寺令一人,掌祭祀樂器,總判寺之事。其中又有:【宋體仁圖經】成都府臨邛縣,有南郊壇,周九畝,高三仞。正月上旬圜丘祀天,用特牛一,羊三,豕三。二月東郊祀日,用特羊二,豕二。三月西郊祭月,用少牢一,豕一。四月北郊祭雷神,用特牛二,羊四,豕四。五月仲夏祈穀,用特牛一,羊二,豕二。六月方丘祭地,用特牛一,羊三,豬三。七月祖廟,用犧羊一,豕一。八月仲秋祭月用少牢一,豕一。九月重阳祀天,用特牛一,羊五,猪五。十月初寒祭祀祖先,用特羊一,豕一。十一月冬至祭天地阴阳所合之神,用特牛一,羊四,猪四。十二月臘祭百神,用特牛一,羊四,豕四。 看完这两段文字后,是不是觉得“巴”字的字形演变更清晰了?“巴”的第一笔就是表示舌头形状的“卜”,第二笔是表示发出声音的“乚”,第三笔是表示声音长度的“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