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嫂姑经调有什么作用?
《九嫂姑调》,又名《刘二姐探病》、《双灯记》等。流传于冀中白洋淀及附近地区的曲牌体民间小戏。由“引子”“开荒”(或“找地”)、“打桩”(或“种豆”)、“盼秋”和“送秋”四折组成;有时“送秋”之后还有一“尾”,称“团圆”或“归宁”。唱词基本以七字句为主,用韵自由灵活,有“上口”(无固定音调,根据内容、感情变化调式和节奏)与“念白”之分。音乐曲调包括[大弦儿调]、[倒板]、[正板]、[悲调]、[欢调]、[散板][哭腔]、[倒哭腔]等多种。其中[大弦儿调]为正调,曲调优美抒情,适于表现剧中人物内心情感活动。音乐唱腔丰富多变,表演形式活泼,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和地方色彩。
20世纪50年代,保定市戏曲研究室对之进行搜集整理。1978年由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发行,后收入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地方剧种全集·河北卷》。现流传版本以20世纪初在北方梆子流行时所唱的“二八板”为多。 《九嫂姑调》故事内容的原型来自唐代传奇小说《霍小玉传》。描写贫家少女霍小玉与书生李益相爱并定下婚约的故事。后因门户悬殊,婚期延宕,小玉忧愤成疾,卧病在床。数年后,李益衣锦还乡,赶来与霍小玉团聚。此时的小玉已经病入膏肓,她强打着精神,含笑而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