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铁运营成本谁来?
说一个题外话,关于城市公共交通的。 曾经有过研究,结论是——如果公共交通出行率上升1%(以公交车计),则城市交通可以减少70万吨的尾气排放,1亿吨的石油消耗和280万吨的二氧化碳排放;如果轨道交通增加同样比例的运输量,则可以减少350万吨的油气排放以及840万吨的碳排放。 所以,无论采取什么方式,增加了公共交通的运营量,都是有益身心的。 但是,在中国目前的情况下,由于公交属于公益性行业,政府投入不足,所以一般采用增加公共财政补贴的方式支持公共交通的发展。 然而这不是解决问题的方法。因为公共交通的补贴具有刚性,即不管需求增长幅度如何,只要乘坐公共交通的人越来越多,政府的支出就越来越多。而另一方面,公共交通的需求又是相对稳定的,因此这种刚性的支出对政府预算的影响就越来越大。
而且,现在中国大多数城市的公交系统都是企业化的,也就是说虽然运营者是公立机构,但是实行的是市场运作的方式,比如售票、广告等等。这对于资金严重不足的公益性部门来说,其实是一种扭曲。因为本来应该来自政府的公共财政补贴,却被用来补充企业的利润了。 另外,中国的公交系统普遍存在效率低下的问题。这不仅仅是设备陈旧、运力不足的原因,更主要的原因是组织管理落后。一方面政府不愿意进行改革,因为一旦改变现有的运行模式,原有的利益平衡就会被打破,各种矛盾会凸显出来;另一方面,企业缺乏改革的主动性和动力,因为公共交通作为一个公共服务行业,本身就没有完全放开竞争,再加上公共财政补贴的存在,导致企业没有改进的动力,仅仅依靠机器设备的更新和运力的挖掘来提高效率,效果并不明显。
最后,需要说明的是,尽管政府在财政上给予一定补助,但是由于公共交通拥有准公共产品的属性,所以一般采取“准税制”的方式来调节。也就是当公共交通出现亏损的时候,通过加收票款或者减少福利来调节;而如果盈利,则会反哺给乘客一定的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