骆的五行属性是什么?
“骆”字在现代汉语中通常读luò,但这也是后人改动的结果,在古代,这个字有两个读音,读lù时指马背上的器物,如《周礼》中有“骆马”;读luò时指骆驼,这是一种生长在沙漠中的哺乳动物,身纤体长,额部隆起,全身有浓密的长毛,主要是供人类骑乘或用于运输,在我国主要分布在西北地区。 “骆”字最原始的写法是“駱”,从字形上看,上面部分像两顶帽子重叠的样子,因此本义就是“头盖骨”的意思,引申指“头颅”“脑壳”等名词。下面部分像一头骆驼的影子,所以“駱”字又表示“骆驼”,由骆驼的形象可以引申出“高耸”“凸起”等意思。 由于古代交通、通信都不发达,人们出行和寄送信件都很困难,于是骆驼就成了重要的交通工具之一,并且由于沙漠地区气候干燥,风沙大,骆驼能耐得住饥渴,并且在荒无人烟的地方也能寻找到水源,所以在古书里,“駱”常常用来指代沙漠和戈壁。例如李白的名诗《梦游天姥岭留别》中有“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越人语天姥,云海茫茫不可逾。”其中“云”前面那个“骆”,就是指代辽阔苍茫的沙漠。
古代的文人有自己的字号,一般由两个汉字构成,中间一个起间隔作用的字往往是“骆”,因为它的笔画最少。例如南宋诗人陆游,号“放翁”,就是因为他的字“樵隐”与号“放翁”之间恰好有一个“骆”。另外,唐朝文学家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司马后,所居住之处叫“愚溪”,这里有他写的《愚溪诗序》,因为他自号为“愚泉”,所以这篇散文也叫《愚泉诗并序》。 除了上面的含义之外,“骆”还有一个常见的意思是指称外祖母家,也就是外婆家,这一层意思源于“骆”的本义“头颅”,因为人死了以后,尸体的头颅会放到外祖母家安葬或者祭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