攵五行中属什么?
“文”字在《尔雅》中的注解是:“文,错画也。象交笔,古文‘文’象字形。”可见所谓“文”,本指文字的字形;而“字”则是由笔画构成的形状。现代汉字中许多“文”、“字”同源的词语:文章、文学、字体、字迹等等,都保留了这个来源的信息。 不过,在商周时代,人们是用甲骨卜问大事的,所以刻在龟甲兽骨上的字,都是以线条为主。这样的文字,显然不适于表达笔画繁复的新词。于是古人就根据字的读音,创制了新的文字——即我们现在能看到的金文大篆(籀文)和小篆。由于它们的字形多取自甲骨文,所以仍然保留了“文”字的本义。
秦统一中国后,推行小篆作官方规范字体。汉隶兴起后,又出现了隶书版本的“文”字。这些字体的变化,和古代的甲骨文、金文一样,并不是以笔画多少作为取舍标准的。也就是说,它们和现代汉字系统并无继承关系。因此说“文”或“字”的笔画数,是很不科学的。 但是,人们在使用汉语的时候,总是要区分词义的;而在区分词义时,总要用到语言里的实体(客观真实存在的事物)。这样,在记录语言的符号体系中,也就自然而然地引入了笔画的概念。而且,随着纸媒的普及,人们对于文字的造型有了更高的要求:笔画越少越方便书写,就越有利于词汇数量的迅猛增长。于是在汉字系统中,就出现了“文”、“字”同源的诸多文字。尽管它们所记录的语音完全相同,但是它们的形体却各不相同:有的像甲骨文、金文,那是继承旧字;有的像隶书、楷书,那是新创造的文字。
基于上述原因,现在人们所说的“文”、“字”的偏旁、部首,实际上是没有意义的:“一文一字”没有实际意义,正如“一毫一点”毫无意义一样。因为它们所记录的音义,是完全相同的。 同样,人们总说“琴棋书画”(琴棋书画),这仅仅是因为使用汉语的文明古国普遍存在这四种艺术形式,只不过书写形式各异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