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化仟谁最大?
这个问题有点意思,不过可能我答得并不准确。 先放结论,按照人口基数计算,“中国化”程度最高的是曾国藩,最低的是梁启超。 曾、梁二人都是在中国近现代历史上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历史人物,且都与晚清的洋务运动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二人的生平与时代背景却大相径庭——曾氏是传统士大夫出身,而梁氏则是近代资产阶级改良主义的著名代表;曾氏在乡里积善扬名,而梁氏一生都以创办新式学堂和培养新式人才为毕生志业;曾氏死后被谥号为“文正”,乃是清朝仅次于“忠义”的第二大赞词,而梁氏死后却被骂为“卖国贼”……总之,无论从哪个方面比较,梁启超似乎都比曾国藩更“西化”一些。 但如果我们将视野放宽,把视角从晚清转移到整个近现代中国历史,一个令人感到意外的结果却是:曾氏堪称“中国化”程度最高的近代人物!
为了便于比较,我们可以列出同时代的洋务派代表李鸿章和张之洞来与曾、梁二人进行对比。李、张二人早年都曾参加过科举考试,并都有功名在身(李鸿章中进士的时间比曾、梁二人的年龄都大),且都在晚清政府中担任要职,可以说在“中国化”程度上,这四人是最值得比较的同类人了。接下来我们从几个侧面来看一看他们的“中国化”程度:
1.身后评价 论及身后评价,“文革”时期是中国政治史上一个非常特殊的时段,在这一时段里任何人在政治上都被贬斥到最低点,而以“文化大革命”中的“批斗典型”著称的梁启超自然也不例外。但有趣的是,在“文革”结束后的一段时里,随着邓小平的南巡讲话和改革开放时代的到来,梁启超的地位却在社会上悄然上升,他的著作也在各大书店里再度畅销起来。
20世纪80年代,任远编辑出版了《梁启超全集》,此书一出立即引起巨大反响,人们又重新认识了这位早已被遗忘的一代宗师。而反观另外三位同类的洋务派代表,他们在近代以来一直都被批判,政治生涯也大多开始于鸦片战争之后,因此其评价一直很低。直到新时期改革开放以后,他们才逐渐迎来平反,社会地位得到提升,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李鸿章。在20世纪50年代修宪议会后,李中堂一度作为“落后分子”受到批判,但在80年代依然得以恢复名誉。至于张之洞,虽然早在民国年间就被誉为“民国之父”,但他一直被扣上保守、反动等帽子,一直到70年代末才开始平反。
综上所言,在身后评价这一项上,曾、梁二人的“中国化”程度显然最高,而李、张二人则远远不如。
2.家族传承 在近代中国社会,家族观念始终是很强的,尤其是封建社会“祖宗功业”的观念在晚清更是深入人心。我们不妨看一看四位人物的家族传承情况如何: 曾氏的家族传承可以说是完美无瑕的典范,他在晚清社会不仅自己位极人臣,而且家族中也有人出将入相(曾国藩的弟弟曾国荃曾任礼部尚书兼翰林院掌院学士,家族中还有一位孙侍郎)。而梁启超的家族则在近代中国一直以知识分子、文人雅士著称,就连梁启超本人,也可以称得上是一种标准的“学者”型政治家。虽然梁氏家族没有像曾家一样出现权倾朝野的人物,但影响力却未必就弱于曾家。特别是戊戌变法期间,康有为、梁启超发动的维新运动影响深远,即便是清廷下诏罪己、实行新政也算不上完全失败。而李、张两人的家族传承则跟曾、梁相比差远了。
3.子女教育 曾、梁二人的教育观念是非常接近的,两人都主张“儿女当自教”,不但自己苦读圣贤书,而且还要求家人也必须用功读书。为此,二人都先后写了不少家教文章,指导子女、弟妹读书学习。相比之下,李、张二人的家庭教育就要逊色许多。
4.财产遗产 除了教育外,遗产也是评价一个人社会影响力的重要指标之一。在这方面,曾、梁二人又是远远超过李、张两人的。
从人身、家族、社会三个方面来衡量,曾、梁二人的“中国化”色彩是明显最高的,而李、张二人则显得最不中用。 当然,这种比较显然是非常粗浅的,而且难免带有一些主观因素。但不管怎么说,能够找到一些客观的标准来衡量历史人物总是有益的。至少这样能让我们对这些人物有一个更直观的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