軾的五行属什么?
轼(拼音:shì)是一个汉字,指古代车上用来扶车的横木或者指车前的横栏;也指古书上指用做扶车的横木的车座。该字在《新华字典》中的释义为“古代车前用于扶车的横木”和“古代书页上的竖条空白”。 苏轼是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苏洵之子,苏辙之父。嘉佑二年(1057年)进士及第。宋神宗时曾在凤翔府、陕西经略使幕府任职。因母亲韦氏于宋哲宗元符三年(1100年)病逝京师而返里奔丧。
元符四年(1101年),因司马光等力荐,被起用为秘书省正字,兼国史编修等职。先后被诬陷贪污遭贬,晚年任礼部尚书等职。逝世后追谥文忠。 其文学创造力和才华在宋朝可以说是前三的存在,也是公认的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宋代文学的代表作家之一。著有《东坡全集》一百十五卷。 苏轼的书法,黄庭坚评为“无笔墨迹象而深邃渊深”,秦观称他“作字妙天下”,米芾赞其行书“清新秀丽”,王鹗评价他的行楷“笔法潇洒”。他的作品流传至今的有《多景楼诗》《醉赤壁赋》《前赤壁赋》《寒食帖》《祭侄季明文稿》等等。绘画方面有《墨竹图》《枯木怪石图》等。
軾,拼音shì,繁体字为轼,是形声字。车为形,豉zhì(今字豉)为声。原指马车车箱前面用作扶手的横木。
在古代马车中,軾是用于扶手的横木,可以想象为驾驶室方向盘上的扶手。这根木头的前段通常用来安放一个叫“轼”的饰物,所以“轼”字的本义就是指车前的横木上的饰品,后用轼来借指车前的横木。
《周礼·春官·巾车》:“裹轼,诸侯之车也。”郑玄注:“轼,以时饰物。”孙诒让正义:“谓之轼,盖以法式得时也。”
车轼原是一个礼饰,后转化为驾车者防护所用,并成为乘车者上下时手扶的凭靠。它在车的运行中,也起到测高防碰的作用。因此,古人见到尊者往往下车并以双手推轼表示敬意。
《周易·系辞下》:“舆说辐,夫妻反目。”孔颖达疏:“轸如车軾,所以安载,故谓之轼。”
古人乘车是坐东向西,尊者在左,尊者如果在的话,仆御者是不能坐轼的,而应该站立。如果主上不在,那仆御者就可以坐轼,但是也不能休息。《晋书·王祥传》:“(祥)迁徐州刺史,下官私非法调取者,皆举奏免之,州境政治清肃,百姓欢悦。卒于官,时年八十七。葬毕,子弟请还私第,兄子烈叩棺泣谏曰……且古者舟车,皆所以备官也,故公家之车,舆仆坐轼,私家之车,御仆得息”。
此外,古代贵族妇女所乘的车子叫“轩”,其顶上有一根横木也叫“軾”,也具有防护碰撞性质,有时也作为装饰。唐代李商隐《李夫人》诗:“蝉翼为重,鹅毛为轻;上古有幽台,回轩映成水。黄金消众芳,白日无异景。神飚接丹毂,霄驾扬翠领。羣仙测玄波,万古消氛霭。青青陵上柏,行行出东郭。今古一相接,平生三余足。玉颜寂寞色,金骨飘飘光。谁怜翠帷下,掩映红罗帐”。
軾(轼),音 shì,是左右结构的形声字,从车,豉声。“豉”是古代一种“豆豉”,读“zhì”。这种字,字典和词典中没有,形符和声符是反义,所以,不便于理解。
马车最前边是“辕”,辕上架“轭”,轭下是“辕马”的脖子;前边的两匹牲畜叫“辕马”,中间的两匹叫“服马”。乘车人的脚所踏的木板,前段叫“轼”,后段叫“箱”,也称“载”或“轸”,轸下是“服马”的拉套。
乘车人(一般是贵族)在车中,是“箕倨”而坐,即两腿前伸。乘车人手扶“轼”才能使自己身体稳定。故而,有“凭轼”、“执辔乎軾”、“下而执辔乎軾”等说法。同时,还有“凭几”之说。
所以,轼是驾车前边像扶手一样的横木。
“轼”后来表示尊敬,有“登轼而望”、“轼而立”、“仆御载拜于轸”等做法。这些做法都是下车时应有的礼节。“登轼”是下车时,脚踩车轼而跳下的一种礼节。“轼而立”是下车立在车旁,用手扶轼表示敬意。“载拜于轸”也是下车时,在车前磕头行礼。这些都有,都是尊敬长者的礼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