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利率是负利率么?
首先,我国不是负利率国家。 一般认为,负利率是指通货膨胀率高过银行存款利率,也就是说你的钱放在银行里,因为通货膨胀,钱实际上变少了(购买力下降)。
举个例子更容易理解: 小明有100元钱,他去买大米,按照100元/吨的价格,他能买100吨大米;但是,如果明年他还想用这100元钱购买同样数量的大米,他就必须付出更多的钱,例如105元/吨,因为今年的100元到明年也就只有95元的购买力了,也就是说,他要多付5元钱,而之所以要多付这些钱是因为我国的货币发行量高于实际需求量造成的,也就是所谓的通货膨胀。相反,如果是正利率,那么小明支付的钱就会比今年更多(假设需要加8块钱)。
从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出,是否存在通货膨胀对于小明的支出来说是截然不同的两个概念,当存在通涨时,虽然支出了额外的5元,但得到了比原来更多的大米;反之,如果没有通胀,尽管没有多花钱,但却得到更少的大米。 所以,严格意义上说,负利率其实是通货膨胀的同义词。
既然如此,我国为什么不采用名义利率而是采用存款利率呢?其实,这也是由我国的实际情况决定的。 首先,目前我国的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和商品零售价格指数(RPI)上涨较快,2007年11月份,CPI和RPI已经分别达到7.9%和6.9%。其次,目前企业的生产成本上升较快,工业品出厂价格上涨明显,2007年11月份工业品价格指数(PPI)同比上涨4.3%。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是,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我国进出口贸易额大幅度增加,国际地位显著提高。然而,进出口的增加必然导致外汇占款增多,基础货币投放量加大,由此带来流动性过剩问题。
2007年前三个季度,外汇占款增加了2万亿元。鉴于上述情况,为了防止流动性泛滥导致的通货膨胀,中国人民银行连续五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累计上调幅度达5个百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