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信贷行业发展如何?
1、我国信贷行业市场规模巨大,但商业银行主导地位突出 根据国家发改委发布的《2018年中国信用信息服务市场研究报告》显示,2013年至2017年期间,国内征信和信用评级行业总体市场规模保持持续上升态势, 由2013年的498亿元增长至2017年的1145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约16%。但市场份额却呈现“一超独大”的局面, 按收入计,央行、发改委和银保监会监管的金融机构中,招商银行以8.6%的市场占有率排名第一; 中国银行和中国工商银行紧随其后,分列第二和第三,市场份额分别为7.6%和7.1%。 前四大银行的客户基础稳固,占据了行业近六成的市场份额。
2、互联网金融快速发展 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底,我国互联网企业资产总额为16.7万亿元,同比增长68.8%。其中,仅阿里巴巴、腾讯、百度三家企业的资产总额就达13.5万亿,占全部互联网企业资产总额的80%。 伴随着互联网金融的蓬勃发展,第三方支付、小额贷款等在互联网金融模式下应运而生,对传统金融行业产生了一定的冲击。
3、监管部门不断加强监管力度 近年来,国家相关部门陆续发布一系列法规、规章,旨在加强对网络借贷信息中介(P2P)行业的规范和管理。 早在2012年,人民银行就首次明确了P2P的法律性质,指出其属于民间借贷机构,并应当纳入中国人民银行的指导范畴。
随着P2P网贷规模的迅速扩张,其风险问题也开始暴露出来。2013年至今,相关部门发布了多部关于P2P管理的文件,逐步完善其对互联网金融的监管体系。 目前处于监管的过渡阶段,行业在监管中有序发展。但随着互联网金融创新模式的层出不穷,相关的法律法规尚不完善,监管层面对新业务的监管规则尚需继续细化。
2004-2014年,我国信贷行业市场规模逐渐扩张,行业资本不断涌入,市场参与者也纷至而至。“2010年前,市场参与者主要是银行、消费金融公司和汽车金融公司等传统机构,2010年开始,电商、互联网金融、金融科技等企业和平台开始入局信贷行业,市场逐渐呈现出百花齐放、百舸争流的现象。”2010-2015年,我国信贷行业进入爆发期。
2013-2015年,我国共新增29343家相关企业,年平均增速维持在20%以上。2015年后,行业开始呈现饱和趋势,企业新增速度放缓,2020年,我国共新增相关企业35592家。截至2021年3月28日,我国共有信贷相关企业93.3万家。从企业省份分布上看,福建以16.6万家信贷相关企业高居第一,山东位列第二,拥有11.7万家相关企业,广东紧随其后,有近8万家相关企业。
随着我国信贷相关企业的增加,行业市场竞争程度加剧,部分企业加速并购。据智慧芽统计,2004-2021年,我国信贷行业累计发生253起并购事件。早期,行业资本流动率较高,在2017年前并购事件连年递增,其中2014年,行业并购数量增长至24起,随后,随着行业的不断融合,事件增速有所缓和。2020年,受疫情影响,信贷行业并购事件有所减少。
从并购企业的注册资本上看,智慧芽分析称,我国信贷行业的并购多为大手笔,41.5%的被并购企业的注册资本超过1000万,其中行业最大一笔并购是2015年5月京东集团斥资3亿元收购北京安融民和投资管理有限公司100%的股权。2019年3月,中国工商银行斥资29.12亿元收购工银安盛人寿20.66%股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