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行干支什么生肖?
这个问题很奇怪,五行是自然界的现象。干支为历法记载。两者怎么对应起来呢? 古代汉族人民根据对大自然的观察,将世间万物形象地分为“五类”,即金、木、水、火、土,称为“五行”。并且认为世上的一切,不管是有形的、无形的,大的还是小的,都是这五种基本物质的复合体,所以五行又代表了宇宙万事万物的普遍属性。
后来这个理论被引入医学和术数领域之中,中医就是用五行来解释人体器官,如五脏(心、肝、脾、肺、肾)在五行属木、火、土、金、水;五官(目、舌、口、鼻、耳)在五行属木、火、土、金水。而五行中的每一行又以阴阳论,分成阳干和阴干。地支就是古人用来记时间的。一天分十二个时辰,一个时辰相当于一个小时,正好和24节气一一对应。每个时辰有两个字,一个是前一个字一个是后一个字。这样,每两个小时就是一个五行状态。比如上午9点到11点,正是阳极之时,这两个小时就属于午火,此时阳气最盛,阴气衰弱。而下午13点至15点,则属未土。因为13点是戌时,15点是申时,一阳生于子,一阴生于丑,阴阳开始转换。因此未土属于阴中寓阳。
干支纪年是我国古代发明的,比现在世界上通用的公历(阳历、新历)要早3000多年。这种纪年法是以十天干和十二地支依次相配,组成60个基本单位的,所以又称农历。
所谓天干,即甲(jiǎ)、乙(yǐ)、丙(bǐng)、丁(dīng)、戊(wù)、己(jǐ)、庚(gēng)、辛(xīn)、壬(rén)、癸(guǐ)十个字,所谓地支,即子(zǐ)、丑(chǒu)、寅(yín)、卯(mǎo)、辰(chén)、巳(sì)、午(wǔ)、未(mèi)、申(shēn)、酉(yǒu)、戌(xū)、亥(hài)十二个字。“干”表“天”,如“日”;“支”表“地”,如 “鼠”。干、支单个时叫“字”,成对时方称“支”。如“甲”字、“子”字,合对就叫“甲子”支。
干、支相配的规律是:甲配子、乙配丑、丙配寅、丁配卯、戊配辰、己配巳、庚配午、辛配未、壬配申、癸配酉;配完后,甲仍与支配,乙配丑......如此反复相配60次,正好成一个循环。如戊午年10年后的年就是戊午,干支字序不变;5年后的年则是癸亥。“干”变了,“支”也变了。干、支的循环数是60,周而复始,不断循环。
干支纪年是我国古代发明的,在世界至今仍是唯一的,其准确的使用年代,尚无有定论。但可以查到的实物资料有春秋时的铸有“己酉”字样的秦国金文,有西周毛公鼎上的“癸酉”青铜铭文,有西周初年“庚”字样的金文。汉武帝时,才把干支纪年用于官方,此后100多年后使用于民间。由此可见,在3000多年前的殷墟甲骨文中,在商周时期,我国民间和官方就开始使用干支纪年了。
干支纪年法传到日本等亚洲邻国,被这些国家使用了一二百年之久,后来废止了这种纪年。虽然如此,但干支纪年法被使用的时间之长,使用地域之广,确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