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行怎么补水?

卜润宝卜润宝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中医理论认为:人体有十二脏腑,分为五脏、六腑。五脏是脾、肺、肾、心、肝;六腑是大肠、小肠、胆、胃、膀胱、三焦。五脏的命名,大多是按其生理功能而定的;而六腑都是空腔的器官,大都与消化功能有关。五脏、六腑在生理功能上是相互联系的,肝、心、脾、肺、肾等内脏的某些功能变化,可反映到体表的毛、发、皮、肉、口等处。

中医“五行”,指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这五种物质互相资生,又互相制约,这样便产生了循环不已的运动。古人还把自然界各种不同的现象也都纳入五种不同的范围,认为宇宙万物都是这五种不同性质的物质相克相生的结果。中医根据这个理论,把人体的五脏、六腑以至所有组织和它们的功能活动都归属于木、火、土、金、水五大类,并以此说明五脏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关系。这种看法,就是中医“五行学说”。

在解释五种不同性质的物质如何生克时,古人以人们熟悉的社会劳动为例,说明土能生万物,火能烧土,水能灭火,木能破水,又能克土;还说明木能生火,火能生土,土能生金,金还能克制木。这种既互相资生又互相制约的关系,不断运动,才能保持五种物质的平衡。如果相生的力量太过或不及,相克的力量太过或不及,则破坏五种物质的平衡,必然造成某种物质的亢盛或不足,从而表现出各种疾病。这种五行学说的运用,是中医的一个特征。

人体五脏,也有相生、相克的关系。用五行来比类五脏,则肝属木、心属火、脾属土、肺属金、肾属水。它们之间的相互资生,互相制约关系与五行中木、火、土、金、水之间的关系类同。

五行(或五脏)在维持正常平衡或病理变化时,都有相生、相克的关系。中医诊治疾病,常常运用这种“五行学说”,用所生之脏补其所不足,或“克伐”过于亢盛之脏。根据这一学说,水能克伐,制约火;水本身有寒凉润下之性,因此治疗“火”盛即温热病邪造成的疾病要用寒凉药来治疗。根据五行相生的规律,肾属水,而人的头发、脑和骨等的生理功能是靠肾精来滋养的,因此肾虚不足,精亏发脱,骨脆脑减退时,要从补肾脏着手治疗。用“五行学说”来解释营养物质的作用和人的形体,即“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配、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人的形体有发、皮、脉、筋、骨五种不同的结构。五脏与五体之间的关系是肝主筋,肺主皮,心主脉,脾主肉,肾主骨。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