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如何做读书笔记?
我上小学的时候,有一门课叫“读读写写”老师要求每周末都做一篇作文,题目自拟(题材内容都不限制)。
当时我的写作水平一般,经常花很长时间也写不出一篇满意的,于是我就把很多名著的内容简化一下记录下来,再加以个人理解写成半篇作文,这样就能交差了。
有一次语文老师批卷子时发现了我的小聪明,但是她没有点破,而是用红笔在我的文章后面写了很长的一段批语,大概内容是表扬我有创新意识,能学以致用(将书里的知识运用到平时的写作中)而且文字简洁明了,意思表达清晰等等。。。还提醒我以后的作文可以适当增加点自己的想象和情感,那是我第一次得到老师的褒奖,也是第一次感受到做阅读笔记的快乐。所以做笔记对我来说真的就像游戏里打怪升级一样有意思!
后来上了初中,学校规定每个星期都要看一本名著,然后写一篇长一点的解读心得。有些书老师会让同学们自己选择,有些则是指定书目(比如《简爱》)。我当时觉得简爱挺难理解的(我可能比较愚笨),读完之后感觉收获不多,于是我想到了做笔记。我先把书精读一遍,勾画出自己认为重要的或不理解的语句,然后分别写出每一部分的解读。如果一本书我需要做笔记的时间间隔很短,说明我对这本书的理解很深入;若是时间间隔较长,说明本书的含金量对我的成长作用就不大。 随着做笔记的次数增多,我渐渐总结出适合自己的方法----凡是值得看的书,看完第一遍之后都会做笔记,这样第二遍的时候就可以查漏补缺;而有些书则只看一两章或者根据自己的需要摘抄几句,这样既方便快速又高效。因为无论做怎样的笔记,都是输出,比输入更重要的是要有自己的思考,否则笔记做得再完整,也只是别人的思想集合而已,这样的笔记意义不大。
其实无论做什么事都一样,最重要是明白事情的本质和底层逻辑,然后结合自身的情况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流程或套路,这样才能做到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