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为什么叫四九城?
“四九城”这一名称的来历,有很多种说法。 比较靠谱的说法是:公元1403年(永乐帝初年)北京正式建成。当时在今天的宣武区一带修建了都城城墙。为了显示皇家的尊严和正统,将内外城分为两部分:外城由皇族及文武官员居住;内城则是供平民居住的坊市。 明代北京内城有九门,东西各四:东为正阳、崇文、宣武三门;西为安定、西安、朝日、阜成四门。
这九座城门与现在的地名关系不大:除了中部的正阳门(即前门)保留至今以外,其余都名不副实了。 北京的外城原没有南门,嘉靖皇帝为了庆祝生母生日于1567年在正阳门外南边扩建了朝阳门,因此又有“京城东便门”的别称。
至于北边的德胜门和西边的阜成门,由于都是“出入都城之门户”因而又分别得号“北门”和“西门”。 这九座城门的排列,取意《周礼》中的“左祖右社”“面朝后市”之说,暗含封建礼教中“尊卑有序”的规矩。这种布局到清代延续下来,成为京都的重要标志。 所以,后来的文人墨客提起北京的城门和街道时往往以“四九城”代指。 我读汪曾祺先生的《四牌楼》,开篇就是“南京的夫子庙,西安的钟楼,成都的春熙路等,我都没去过。但我说起北京的四牌楼,你们准知道。”(注:今天北京城区内的四牌楼已经不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