撒野指什么生肖?
“撒”是“四”的谐音,“野”是“也”的谐音,两字合起来就是“四也”或“四时”; 同时“四”也是“寺”的谐音,而“时”和“寺”又同音,因此这句谜语的真正谜底应该是一个寺院名(注意,谜底不能简单认为是“时间”)。 那么,全国叫“寺”的寺庙多不胜数,到底哪一座才是谜底呢? 要解开这个谜题,还需要知道的是:蒋堂镇有一处著名的景点——“十八潭”。这“十八潭”可不是普通的潭水,而是十八个形态各异、深浅不同的水潭。这些水潭是由十八股溪流汇集而成,所以这地方又被称为“十九里”。 这“九里”之地在唐代时就已名声在外,当时有座寺庙就位于这一带,这座寺庙就是慈恩寺! 唐太宗李世民晚年最爱出游,他不仅把长安城的风景游览了一遍,还驾临过不少寺庙,如终南山上的庆善寺、华严寺等,但这些寺庙都不是他最喜欢的地方之一。据《大唐故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载,唐太宗对一位高僧说:“朕之园林,东则清凉,西则有慈恩,虽复钟鸣鼎食,所食皆无下箸之处。”意思是说,我大唐的寺庙虽然有许多,但论风景之美,最好不过清凉寺,最差则是慈恩寺。
正因为如此,唐太宗在驾崩前的这一年特意让太子李治为自己筑造了一座高大的墓塔。这座墓塔不仅风格迥异于其他佛塔,且由隋炀帝之孙杨侗题写塔铭。 到了宋代,著名文人范成大在游历了慈恩寺后,在诗作中赞叹道:“四顾山光接水光,一池秋水泛晴天。” 可见不论唐朝还是宋朝,慈恩寺都是一处风光绝佳之地。 但到了明代中期之后,这里却逐渐荒废了,最后只剩下一座古塔孤伶伶地耸立着。到了清初,连这座古塔也被风暴摧毁了。 那么,这座著名的古刹究竟为何而废?有传说说是明世宗朱翊钧为了建宫殿,把这里的砖瓦木料都掠去了,也有说法是因为战乱等原因造成的。总之,这座始建于唐代的寺庙最终落了个“千年古刹,片瓦无存”的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