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支柱产业有哪些?
根据《北京产业结构调整纲要(2014-2020年)》, 首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重要任务就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即把北京从一个以工业为主的城市转变为一个服务业为主的现代化大城市。要实现这个目标,就必须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同时减少传统制造业的比重。 要制定相应政策,鼓励优势企业向高端发展,淘汰落后产能;同时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高端供给,解决“卡脖子”问题,为转型夯实基础。 到2020年,北京要建成国际科技中心、金融管理中心和交通通信枢纽,成为宜居宜业宜游的大都市。
据此,全市将重点发展8个高精尖产业,并实施3个加快工程和5个行动计划。 这些战略性新兴产业包括信息、生物、新材料新能源、人工智能、航空航天、海洋工程、高技术服务7大类。 “3个加快工程”是加快创新创业人才队伍建设,营造适宜创新发展的环境;推进“互联网+”行动,促进线上线下深度融合;推动先进制造业集群建设,培育经济新增长点。 “5个行动计划”是实施重大基础设施优化升级计划、战略性新兴产业及高技术产业强化计划、制造业转型升级计划、农业现代化计划、新型城镇化计划。
目前,北京已组建汽车、医药健康等8个高精尖产业发展平台公司,通过投资、并购、上市等方式,对产业链进行延伸,提高附加值。 新兴产业发展势头良好。去年,中关村示范区高新技术企业达6.9万家,同比增加近四成,其中,独角兽企业达16家;智能硬件产品达1000多种,可穿戴设备出货量占国内市场份额的33%以上。
随着新一轮改革方案的落地,更多资源将流向新兴领域,这有利于激发创新力量,实现产业转型升级。但也要看到,北京在抢占国际竞争高地方面面临诸多挑战。比如,研发经费支出占总成本的比例,外企普遍高于国企和民营企业,这对后两者来说是一个提升空间。外资并购、海外投资等情况也值得高度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