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属于五行什么意思?

普旭芝普旭芝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天一生水”,这个“天”并不是指老天、老天爷,而是指天干之首甲。这个“一”也不是数字1,而是阴阳之极,即道家所说的“无极”。《黄帝内经》指出:“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法于阴阳”就是说要顺应自然界的规律。自然界是有周期的,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周而复始。

我们饮食要有节律,该吃的吃,不该吃的不要吃;生活要有所规律,该睡觉的睡觉,该起床的起床;运动也要有节奏,不能胡乱折腾。只有这样,我们的身体才能与大自然相协调,生命才能长盛不衰。 古人将天干地支应用于纪时、纪日、纪月、纪年等等方面,其中“干支纪时”是最为重要的一个发明。

在“干支纪时”中,一天被分成十二个时段,每个时段对应一个干支名称。这种划分方法被应用到了中医的理论当中来描述时间的变化对生理的影响。 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一一对应的分别是3点~5点、5点—7点半、7点半~9点、9点~11点、11点~13点、13点~15点、15点~17点、17点~19点、19点~21点、21点~23点、23点~凌晨1点、凌晨1点~凌晨3点。每一时间都有一个相对应的器官,如“亥时”(21点~23点)气血流注肾经,“子时”(23点~凌晨1点)肝经最旺……这些时辰和经络的对应关系也被用来解释生病时的症状。 如果一个人凌晨1点到3点(肝胆经循行之时)经常发病,中医就会说他“阴阳不调”;如果一个人11点到下午13点(膀胱经和胃经运行之际)总是头疼,中医也会说他“阴阳不调”;如果一个人的病症经常在8点至9点(脾经运行之时)发作,中医也会说他“阴阳不调”…… 可以说,“阴阳五行的相生相克”是中医用于解释疾病原因的重要理论。

王哲帅王哲帅优质答主

五行,按阴阳家解析,是金、木、水、火、土五种物质的运动,五行学说是古代解释宇宙万物构成都演变的系统。它与“阴阳”学说配合,构成古代认识世界的基本框架。阴阳五行是中国古代一种哲学思想。

文运属五行有五方之理。五行的五方和五方的五行之间有区别,五方是指空间,五行是指五行的物质,五行物质行到五方空间。运字点出了五行是运动的事物。在中国五方就是金、木、水、火、土。 木方在东,火方在南,土方在中,金方在西,水方在北。 金木水火运行达到中为土。

东为青木,南为红火,西为白金,北为黑水,中央为黄土

五方的五行,也称为五气(五行的运行运动产生气),青木气、赤火气、白金气、黑水气、黄土中气。五气在人有相应的五脏、在有相应的五方。青木在东方,在人为肝、在时为春;赤火在南方,在人为心、在时为夏;白金在西方,在人为肺、在时为秋;黑水在北方,在人为肾、在时为冬;黄土在中央,在人为脾、在时为长夏。

人的五脏六腑、十二经脉、五官、九窍、四肢等通过经络构成了一个有机整体,这个整体通过五脏为中心,五脏又通过经络与外界的五方、五季、五色、五味、五臭、五声、五类动物、五类植物等产生着感应、相通、相连的关系。如人的肝(青木在人为肝)经受风热之邪,肝火过盛,患者就可见到面青而瘦、目赤、口苦等症状,这是因为肝属木(青木)性风,其合面、开窍目、主筋、在志怒、在音角、其味酸、其臭臊、其液泪;与肝相应的季节是春(春木)、颜色是青色、五类动物是禽类(禽色青)、五类植物是果实(木多实)、变动是握(筋)、音为角、方向是东方。如果病人患有肝病,肝热上冲咽喉,则可能会影响脾气的运化、食欲,这是因为肝属木、木克土,土在人为脾(脾土在人为脾),即肝病影响到脾。

金:万物之长也,言气之周徧,不择物而生也。金者,兑也,西方之行也,万物莫不坏而始于秋也,谓之白,谓之金。金气至则凝,物将收敛,言金之在地也,木折也,气衰而杀气白露也,是故为肃杀。

火:万物出乎震,震东方也。阳气出地,万物奋伏出见于地,故谓之出也。奋,起也。伏,蛰也。谓阳气出地,万物奋振而出于地上,故谓之出也。奋则为惊,出则有照,故为惊、为明。

土:巽为木,东方也。万物之初,方生出,枝叶蕃庑,故为东南也。东方有刚,南方有和,刚和相成也。藩,藩屏也。庑,屋宇也。庑,蕃庑也,谓木方出枝叶蕃庑然,故为东南也。木多风,木长成则为茂,故为风、为茂也。

水:西北谓之幽都,北方幽州也。北方水寒物衰,其杀气盛,故曰幽。藏匿阴气,故曰都也。言水之死于北方也。

木:南方炎暑盛,故曰阳之精也。阳精炎暑灼,物莫不盛,故曰炎上也。南方夏,夏,大也,谓土盛夏之时也。又木至盛而叶成,是又木盛于南方也。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