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寒有什么生肖?
“倒春寒”,是节气中的立春、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等六个节气的统称。此时气温回升缓慢,经常出现在每年的三四月份。北方大部分地区气温虽逐渐回升,但冷空气依然活跃,常出现大风降温天气;南方地区阴雨雪天气较多,气温偏低,低海拔地区常有低温阴雨过程,人们常感到冷冽刺骨。
关于具体冷到什么程度,有农谚可以作参考——“大寒遇小寒,天冷不进室”“数九寒天,冷在三九”“冬至在月尾,大寒正月半,冬至春气起,大寒雨水连”……在这些谚语中,我们可以得知,在大寒至惊蛰期间,温度一般在0℃上下,最低气温可以降至-20℃左右,往往会有雨凇、雾凇出现,这也是江南华南冬季少见的大风寒潮。 而在立春以后,随着阳气的升发,气温回升较快。根据我国长期的气象观测记录,除了少数年份外,一般2月份都是全年气温最高的月份之一。
如果“倒春寒”来袭,多是发生在立春节气到清明时节,此时正是早春二月,气温波动最大。从多年平均气温数据来看,这一时期全国大部分地区的平均气温大多在5℃以上,局部甚至可以达到10℃以上。但是,也会有突发的强降温事件,通常集中在长江中下游及江南地区。
比如1977年2月中旬以来,江淮流域出现了持续4天的阴雨寒冷天气,日最高气温普遍下降8~10℃,浙江等地出现降雪和冰冻,南京、武汉等地创下了自上世纪60年代以来的最低气温纪录。 再往前推,1975年的2月上旬到3月中旬,我国中东部大部地区气温持续偏低,出现了历史罕见的倒春寒天气。
除了气温骤降以外,还会有雨雪侵袭,给农业生产带来不利影响。古人用谚语告诫后人,提前做好防范准备——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每月两节不变更,最多相差一两天。上半年来六廿一,下半年是八廿三。”(《二十四节气颂》)。 而对于处于生命初期的婴儿来说,更是要警惕倒春寒的伤害。
由于孩子的自我调节能力较差,一旦受凉容易引发呼吸道疾病,因此父母需要特别留意孩子衣物增减的情况,帮助宝宝及时增衣减衣。同时还需要关注孩子的饮食变化,适当给宝宝多吃富含碳水化合物和高蛋白的食物,增加热量摄入,增强宝宝的抵抗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