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如何狙击美元强势?
首先,必须明确一点,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或个组织能“绝对”地控制货币的走向。任何一个国家(包括美国)出台任何一项金融政策,都是基于当前的经济、政治形势做出的最优解。也就是说,无论采取怎样的措施,都不可避免地会对未来产生影响。我们只能尽量减小风险、控制损失。
一、保持汇率弹性 人民币汇率保持稳定最重要。避免人民币对美元升值过快,造成国际热钱的快速流通;同时避免人民值对美元贬值过猛,造成出口萎缩和国际信贷的恶化。保持一定的汇率弹性是必须的。
二、扩大进口,减少出口 对于美国来说,扩大国内需求、抑制通货膨胀是最重要的事。为了达到这个目标,他可以通过增加政府开支、给民众发放现金补贴等方式来增加个人消费。对于中国市场,也可以效仿美国,进行扩内需、促增长的政策。但是,与中国国情不同的是,美国扩大财政赤字不影响其在国际上的地位与信用,也不会对全球金融安全构成威胁。而中国则不然,任何一笔巨额债务都可能引起市场恐慌,造成难以控制的后果。中国无法像美国一样肆无忌惮。唯一可行的是通过扩大进口的方式来达成刺激国内需求的目的。而出口则必须减少,因为我们的外汇储备已经不足以支撑持续的出口扩张。只有缩减进出口的失衡状况,才能减轻将来调整的压力。
三、主动调控资本账户 资本账户的开放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必须在加强宏观调控的前提下有节奏地放松管制。目前人民币汇率的市场化程度还很低,每天的浮动范围仅仅几十个基点,大部分时候还在政府设定的区间内运行。在这种情况下,大规模外资流入流出是很难实现的。所以,只要我们不盲目扩大进口,不盲目刺激出口,就不会出现很大的资金流动。另外需要指出的是,近年来我国每年都有人口净流入,这些新增的人口不会带来多少资金流入,但对贸易顺差和外汇储备的增加却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如果不考虑其它因素,单纯从资金流动的角度看,每年4000万人口的增幅,约等于750亿美元的外汇占用。要缩小进出口的规模、提高进口的比例,就必须压缩人口的增长速度。否则,无论怎样调节贸易和外汇,都无法从根本上改变资本账户持续逆差的局面。
四、调整外汇占款 不合理的国际贸易和投资格局使得中国的国际贸易顺差主要来源于非美国家。而这些顺差以美元计值的资产部分形成了外汇占款。这部分外汇占款虽然增加了广义货币(M2)供给的量,但并没有对国内经济运行产生明显的副作用。可以在控制总需求的情况下,通过减持境外资产的方式回笼美元,缓解市场上供应美元的压力。
在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伴随着贸易形式、贸易项目日趋的多元化和复杂化,外汇交易以及外汇储备也呈现一个迅速增长的趋势。就全球而言,外汇交易大约每两年增长50%。
对于很多西方发达国家而言,他们的外汇储备只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的10%到20%左右,而我们中国外汇储备却相当于我们国内生产总值的100%,是一个巨大的外汇储备国家。
巨大的外汇储备一方面说明我们在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获得了巨大的经济利益,另外一方面又使我们陷入一个管理风险、保值增值的两难选择。
在目前美元利率下降,资产缩水,欧元区、日本经济复苏缓慢,投资风险特别大的情况下,中国的外汇储备实际上面临着比较棘手的管理难题,如何处理或者如何处理好这样一个难题,是一个重大的课题。
从2007年开始,美国经济面临着比较严峻的考验。美国的经济是全球第一大经济体,它自身的经济出了问题对全球经济肯定产生重大的影响。2007年次贷危机开始的时候,很多人没有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包括美国政府也没有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仍然认为这个问题只是一个单一的危机,只是影响美国自身的经济。
2008年春,次贷危机在美国次级住房抵押债券市场爆发,美国的次级债市场在2007年初达到1.3万亿美元的庞大市值,而在2008年春,其市值下降至1000亿美元。这也就是雷曼兄弟及贝尔斯登爆发流动性危机的根源。
雷曼兄弟宣告破产,贝尔斯登被收购,美林被并购,这种状况蔓延到2008年的9月份以后,才使人们的意识发生根本的转变。
2007年是美国经济由次级信贷危机引发经济进入萧条期非常难熬的一年。伴随着次级信用危机越来越严重,经济衰退的消息传得沸沸扬扬。当时国际上著名的一些宏观经济分析机构,像IHS环球透视、牛津经济研究院等,不断下调对美国经济、欧元区经济和日本经济的增长率的预测。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从2007年的春天开始,把对美国经济增长率的预测一降再降,从原来预期的3%降到2%以下,甚至下降到1%。
从2007年到2008年这段时间,是全球金融危机深化、扩展和传染最严重、最危险的阶段。
美国是全球最大的经济体,它出了问题,对全球经济肯定会产生重大的影响。次贷危机从美国本土开始,向欧洲、日本蔓延。因为美国经济衰退了,需求下降,欧洲、日本的出口必然受到影响。
2008年9月15日雷曼兄弟破产以后,使得全球经济面临空前的危机。大家意识到,这场危机已经不再是像原来所怀疑或者所谓的次级债的危机、债务的危机,而是一场金融海啸,已经危及全球经济发展的生存危机。
在这次全球空前的金融危机爆发和深化过程中,从2007年春天开始,美国、欧洲、日本以及中国等一些主要经济体,利率出现大幅度回落,从原来比较高的利率水平回落至5%以下甚至4%以下,2008年以后有些国家,像美国、日本和欧元区的一些发达国家的利率下降至2%甚至1%以下。出现了空前的低利率时代,这就使资产出现了贬值现象。